打造金坛城市门户网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车展 出租 出售 优惠

查看: 6555|回复: 3

[金坛人文] 我写“批判宋江”一文的经过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108

帖子

409

积分

正九品:主薄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0-10-30 13: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四日,《新华日报》第二版以四分之三的版面,在“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开展对《水浒》的评论”这一通栏标题下,发表了我近7000字的《“替天行道”和孔孟之道———评宋江的政治口号和思想基础》一文。

  七十年代之前,学术界对宋江的形象是早有定论的:宋江是农民起义军的好领袖,号称“及时雨”,所以,在文史资料、教科书、连环画、乃至舞台上,宋江都是正面人物。

  那么,我是怎样想起批判宋江的呢?

  十年写成,三易其稿

  1960年下半年到1961年上半年,我在江苏省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师在讲到“文如其人”、“诗言志”时,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年若遂凌云志,满城尽带黄金甲。”问作者该是怎样的人。全班只有邹叙铭一人指出作者该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因为诗中充满杀气,有争天夺地的帝王之志。的确,该诗正是唐未农民大起义的黄巾军首领黄巢所写的《咏菊》。

  我与邹叙铭是班上有名的一对“老夫子、书呆子”。大家都从全省各地初级农业中学选来进修,培训为农业高中的教师。到了南京,我俩丝毫不改“土包子”习性,一有空就上阅览室,逛旧书摊。不到半学期,我俩就在全班,乃至全校(文科八个班),确立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势,两人还成了知音,一有学习上的问题,便会凑到一块,各抒己见。那次课后,我就与他在一起谈到“文如其人”、“诗言志”一类的话题。我当时在看一百二十回本《水浒》,记得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反诗中有“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之句,便聊起了农民起义军的结局问题。由于那时两人都没学过《毛泽东选集》中有关问题的论述,不了解农民起义不是被镇压或招安,就是被地主或贵族利用成为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改朝换代的工具,胡聊一下就不了了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被镇压者要比被招安者有骨气,所以,我俩一致推崇黄巢而否定宋江。宋江还“敢笑黄巢不丈夫”,真是可笑。可当时学术界对宋江是肯定的。于是,我俩不知天高地厚,想翻这个案。

  1961年7月,进修结束临分手时,我与邹叙铭约定,要保持联系,共同探讨批判宋江的问题,并约好以长江为界,他向北方投稿,我向南方投稿。以上是批判宋江的萌发。

  1962年由于国家形势需要,全省专业中学解散,教师各奔前程。我是丹阳师范毕业生,按当时镇江专业规定,我被重新分配到金坛县社头公社任小学教师。其时,中苏关系破裂,我党发表了“九评”,批判修正主义。我当时对“九评”的学习是认真的,想把批判宋江与批判修正主义结合起来,终于在1963年写了第一稿《宋江是值得歌颂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吗?》并寄往上海的《文汇报》,结果石沉大海。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大批判”中,我的一支笔在当地(社头公社)是小有名气的,在轰轰烈烈的大批判之余,我又结合批判当时被称作为“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于1968年写出第二稿:《宋江是农民起义军的叛徒》,仍寄给上海的《文汇报》,依然是石沉大海。

  直到197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三”林彪事件后,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批林批孔”运动。勾起我沉睡已久的批判宋江的念头。我又拿起了笔,在1973年写了第三稿:《宋江是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把批判宋江与批林批孔联系了起来。仍寄了一份到《文汇报》,一份到《新华日报》,还有份寄到了金坛县委宣传部,但仍是石沉大海。

  一语点石成金,梦想终成真

  1975年9月2日,我作为当时向阳学校的负责人,正忙于开学工作。忽然接到水北公社通知,叫我立即赶到金坛县委宣传部去。到了才知道是《新华日报》社来电,要我立即去南京,联系批判宋江之事。回校后,匆忙交代了学校有关工作,第二天便到了《新华日报》社。报社赵力田同志接待我,从他口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1975年8月中旬,毛泽东发出了最高指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通过层层传达,8月下旬《新华日报》社接到指令,要开展对《水浒》的评论,批判宋江这个投降派。由于我1973年那篇《宋江是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一文引起过报社的注意与争论,尽管当时没有发表,但印象还是深的。因为有人认为我那篇文章说得有道理,是值得发表并展开讨论的;但也有人认为,宋江的形象早已定论,是不必也不可能翻案的;还有人认为文章虽然有一点道理,但《新华日报》是党报,是江苏省委的机关报,不是学术气很浓的报刊,不宜于发表这类文章。正是这些争论加深了他们对那篇文章的印象。所以,一接到“开展评论《水浒》,批判宋江”的指令后,便想起了我那篇文章。查到我是“金坛县水北公社向阳学校”的教师,署名“季亚文”。

  由于1973年那稿叙事太多,理论批判太少。赵力田叫我结合毛主席的指示重写,加强理论性。于是我回到金坛,宣传部出面,把我安排进金坛第一招待所,帮我到县图书馆找来一本《水浒》,关起门来重写。经过五昼夜的突击,终于写成了《宋江举的是投降主义黑旗》一文。9月10日,我又赶到南京。赵力田看了之后对我说:“本来准备由你打第一炮,但形势紧迫,有的省报已经行动,我们不能再等,决定明天第一篇发南京大学王臻中教授的,题目叫《‘替天行道’是投降主义的黑旗》,你的内容与题目和他的太相近了,你还要重写,是否抓住‘替天行道’与‘孔孟之道’两者间的关系来写。”我一听急了,学校的事情还等着我处理。但发表此文,又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我答应立即重写,不再回金坛,省得往返,也便于联系。赵力田答应了,安排我住进报社招待所,找来一本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吃过午饭,我便着手按赵力田的意图修改原稿。从修改、定稿,到誉写七千多字的文稿,我是从第一天的中午直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才完成。文章写好后,等不到七点钟赵力田上班,便写了留言条,当日上午赶回了学校。”

  回校后,我又忙于各项工作,根本无暇关心文章的下落。直到9月16日下午,邮递员送来报纸,才知道文章已发表在9月14日的《新华日报》上,署名是:金坛县水北公社季中行。我拿着报纸一言不发,没有激动,也没有兴奋与喜悦。我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与精力,终于使自己的思想变成了铅字,见诸报端,实现了我与邹叙铭的约定。但是,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文章发表后,我曾应邀到金坛县部分公社的中小学,与师生讲《水浒》,宣传我对《水浒》、对宋江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11月底,县广播通知,要我立即赶到县委宣传部。原来《新华日报》社通联组的王正东要找我。王正东告诉我这篇文章的影响很大,省委很重视,认为我是代表农民讲了话,批判宋江这个投降派,工农兵是主力军,而我的文章刚好填补了“农”这块空白,《红旗》还准备转载,但要了解我是怎样学习毛主席指示,投入批判投降派的政治斗争的。但我告诉他我是为了推翻学术界肯定宋江才写的,不是政治文章,完全是学术文章,而且我坚持自己不是农民代表,是教师。当时的状况使得我、王正东和宣传部的夏科长都很尴尬。

  自此以后直到1980年,我虽与《新华日报》的赵力田保持书信联系,也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过几篇小块文章,但再也没有和他们中的任何人见过面。

  以上就是我写作批判宋江一文的全过程。电视剧《水浒》播放后,很多观众认识了宋江这一艺术形象,相信大家在茶后饭余,会对这一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把上述情况诉诸笔端,算是对自己三十多年前那篇文章的问世作个小结与交代,也为大家添点谈资吧!





作者:季中行






金坛论坛——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信息服务金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412

帖子

69

积分

从九品:吏目

Rank: 2

发表于 2019-7-24 1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看不说话
金坛论坛——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信息服务金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70

帖子

118

积分

从九品:吏目

Rank: 2

发表于 2019-7-24 13: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金坛论坛——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信息服务金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