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我是一名中学老师,当过多年的班主任,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像老母鸡孵出的雏鸡,带着我的心血,带着我的期盼,一窝又一窝地飞出去了。他们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到世界各地,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我怎能不想他们呢?有时候,我闭上眼睛,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他们围在我身旁,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想起他们,我的心里就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温暖。
盛路云,这个学生有一双秀美的眼睛,见人总是一脸甜甜的笑。2002年春天,她右脚趾上生了一个大疔疮,脚肿得像个大馒头,直到脚不能着地了,她才去医院开了刀。手术后,她在医院住了3天,就吵着要回学校。回家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用三轮车把她送到学校来。那天我刚起身,学生就跑来告诉我:“盛路云来了!”我立即赶到校门口去看她。我和她妈妈说话的时候,班上女生都拥过来,她们背的背,扶的扶,七手八脚就把盛路云背上三楼,她进了教室,就一头扑在功课上。
盛路云虽然回到班上,可是她的右脚上还缠着纱布,脚也不能着地,上下楼梯都要别人搀扶,生活很不方便。我动员她回家养伤,老师可以去她家里给她补课,她却不肯离开教室,倔强地说:“我不回家,我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同学们也说:“老师,别担心,有我们。”我还能说什么呢?进入五月份,天气渐渐热了,因为上下楼梯的折腾,盛路云的脚趾又化脓了,有时钻心般地痛。上课的时候,她就把一块小手帕含在嘴里,牙齿紧紧地咬住手帕,努力不发出声音来。有一次,我偶然看见那块被她咬破的手帕,我的心震撼了。盛路云为了坚持学习,她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啊!
盛路云生脚病前后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除去住院3天,她一直坚持到班学习。由于她的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来。那年中考,她的成绩也很优秀,考取了重点中学,如愿以偿。我想起盛路云,就想起那条被咬烂的手绢。想起那条破手绢,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激动。
我想起黄贾鹏眼里就会涌出泪水。黄贾鹏本来叫黄鹏,他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在他5岁的时候,父亲在一次事故中丧身,黄鹏和母亲孤苦伶仃,艰难度日。三年后,黄鹏的母亲改嫁给茅麓茶场一个姓贾的工人。这个继父像亲生父亲一样疼爱黄鹏,为了感谢继父,黄鹏在自己的姓名中插入一个贾字,从此就叫黄贾鹏。继父勤劳,母亲能干,小日子越过越好,母亲脸上也有了笑容。可是好景不长,2001年的夏天,继父在一次工伤事故中被砸成重伤,全身瘫痪,生命垂危。继父住院一年多时间,光医药费就花去三四十万。母亲流着眼泪四处借债给继父治伤,几天时间,母亲的眼窝就陷了下去。才15岁的黄贾鹏以惊人的毅力压住心头的悲痛,矢志不渝,潜心苦学。初中三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罗庚中学,三年后又考取了大学,终于成了一名大学生。
对于一般人来说,经受了两次这样大的打击,家庭经济又这样困难,早就放弃了,可黄贾鹏的学习成绩能一直保持在这样高的水平上,实在不容易,黄贾鹏创造了学习的奇迹。我曾对后来的学生多次讲述黄贾鹏的故事,号召他们向黄贾鹏学习。
崔佳佳也是我教过的一个外地学生,她还在学校读书,虽然现在我不教她了,但这个高高的、胖胖的女学生却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佳佳读初一时,数学不好,期中考试数学不及格,她心灰意冷,愁眉不展。跌入低谷的她不想学习了,我几次做她的思想工作,收获也不大,最终她还是辍学了。一天早晨,一个学生交给我一封信,才知道崔佳佳已经不辞而别了。我立即和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也看到佳佳的留条,但也不知道她的去向。
事后了解,期中考试成绩下来后,崔佳佳就打算外出打工了。我收到她短信的那天上午,她一个人就到了金坛城里,一上午也没有找到工作,下午又去了常州。在常州逗留了几天也毫无结果,她忽然想起曾跟随父母在西安住过,她想西安是大城市,工作好找,于是又去了西安。西安大街小巷果然贴满了招工广告,但广告上都写着“年龄18岁以上,学历高中毕业以上。”她感到很是失望,找不到工作,她只好在街头流浪。一天,她无意中走到西安市第23中学的校门口,正好是9月1日,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许多家长送孩子上学,校门口挤满了人。她看着看着,留下了眼泪,这时候她想回学校了。
回到住地,她立即打电话给母亲,告诉母亲她要回学校读书。母亲接到电话就把她的要求告诉学校,学校立即作出决定,欢迎她回校复学。远在西安的佳佳接到电话,恨不得一下子回到学校。
经过18小时的奔波,9月2日上午,她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学校。大家都支持佳佳回校读书,佳佳继续学习的决心也更坚定了。
寒冬过后,更感到春天的温暖。辍学回校后的佳佳,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她拼命学、拼命赶,闻鸡起舞,夜以继日,曾经挂过红灯的数学课也上到100分,初一初二时,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崔佳佳迷途知返,同样优秀,我也很想念她。
我经常想到这些年轻的学生,也想那些已经奋斗在各个社会岗位的老学生,他们大多成为社会的栋梁、单位的骨干。想起他们,我的心里就会感到格外的欣慰和振奋。
作者:崔粉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