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生逢其时是一种幸运,时势造英雄,却难免偶然。
生逢其时,意味着无论才学卓识,均已预先具备;东风起时,适期开航。于是,生命里的一件件壮举,如同齿轮的耦合,依次联动;甚至他早年学问的蓄聚,仿佛都受着某种暗示,机遇的来临不早不晚,贵人的出现恰在火候,最终的成果合乎逻辑,天经地义。自然,这是理想的人生,令人钦羡,堪做榜样。与之相比,时势造英雄的说法,更多偏重于后天诸多因素的合成,且偏向于客观因素的撮合。无论这英雄是一块青砖还是一片灰瓦,未经世事锤炼之前都只是一坨泥坯,与大地上的任何一方淤泥藻土毫无二致。反之也可以说,有了这样的世事,许多人也有成为他的可能;成功并非惟其莫属。如适逢三国鼎立的争雄之时,张飞之猛,关羽之威,始有建树的余地;彼时,即便无此二人,其他威猛如张三关四者,也能成其事。
人的理想生存状态,莫过于有所好,有所长;乃至学有所用,用之所长。上述两种表述,都是基于事实;多数人只能依据天地所生,父母赋予,学而知之,尽己所能;而英雄与豪杰,终究只是少数人。
英雄豪杰,名贵贤达,自古以来都是众所钦羡的人物;然而人物的产生、事业的成就,确实多有己身之外的力量在。汉高祖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我不如萧何;统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者均为人中英杰,但我会用人,所以夺取了天下。他这是站在王者立场的说法。倘若居于张良、萧何、韩信的角度看,不生于秦汉交替的乱世,不遇刘邦的赏识,纵有盖世才学也枉然。然而,慨叹之处尚不仅于此。姑不论三位英杰功成名就后的凄惨结局,适逢英才辈出的时代,成为张、萧、韩者,终究只是张、萧、韩各一人,其余更多、或许才学能力更甚于张、萧、韩者,一定也有;那么他们的一生,徒怀绝技,籍籍无名,又是何等的憾事?但是问题仍然不在于此。张、萧、韩之所以成为张、萧、韩者,在为刘氏所用,在楚汉争霸中的各自作为。不被用,自然也就无作为。张良仍是一个落魄贵族,萧何的小吏生涯也将一任延续,韩信流浪街头的生活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其他如布贩灌婴、屠夫樊哙、吹鼓手周勃、游士陈平,均无可能成为奠立大汉江山的英杰功臣。事实也是,楚汉相争之际,落魄贵族、县中小吏、流浪汉子乃至布贩、屠夫之流,又是何其之多!
这样看来,可以说,张、萧、韩在成为张、萧、韩之前,或许连他们自己也难以知晓自己究竟具备怎样的雄才大略;进而可以推测:天下英杰,古今贤达,在举事成就大业之前,大多不能确认蕴涵于心的潜质天赋,到底有多少,到底是怎样的。
人的智慧技艺,多在学而知之,习久养成。于是才学见识,践行于诸事而渐顺诸理,名望遂成,人人皆知。如游牧的胡人善策马,江南的越人性喜水,遭逢举贤求能时,马夫、水手可以不试而得,被举者也必能不负所望。但胡人的策马术,越人的水中技巧,也是自小训练,长期习用所长成,不是生本生之,与生俱来。
每一个人都只有一生,一个不能选择出生时间、地点的人生。
没有人会在年轻时就甘于平庸,或者立志碌碌无为,有人或许会说,与其希冀伯乐出现或者激愤生不逢时,不如早早专注于己身的特长与潜能,在迎合时代需要中释放属于自己的能量。如此,英雄也罢,能工巧匠式的平民也罢,都不枉为一生。此言不虚,但社会的制度安排却是必要的保障。昔日辅助成汤的商朝宰相伊尹在大兴土木时,曾令脊力强健者背土,独眼者推车,驼背者涂抹;并曾有言:“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伤残者如此,身健智慧者更是人尽其能,商朝由此兴盛。社会中各人做着自己适宜的事情,各得其所也各显其能,是一个理想社会必备的制度规约;这样,即使如身残、智障者,也能获得一份合适的职业,挣得一份体面的收入,同时也能赢得一份活着的尊严。
一个人,若是年少时好学,年长时学有所成,年壮时学有所用;住得起房,娶得起妻,成得了家;自然,他怀抱多年的理想也就不至于因现实的压力而放弃。一茬茬有学识、有才华的年轻生命也就不至于堕落成为生钱的机器。如此,21世纪的社会,也就有可能诞生出另一种意义上的张良、萧何、韩信———承平时代的知识英雄、思想豪杰以及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作者:钱秦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