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坛城市门户网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车展 出租 出售 优惠

查看: 4311|回复: 3

[金坛人文] 老窑·老人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7

帖子

2843

积分

正八品:县丞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0-10-30 13: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儿时,故乡的西大河边上有座老窑,它形单影绰,满目疮痍,像是一个被遗弃的老人。一年四季,冬去春来,整日匍匐着,它那苍老的身躯,孤零零地厮守在西河边。

  老窑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从它那斑驳陆离的苔痕和破壁残垣的景象推测已经有年代了。也许,是那个时代赋与它的特殊使命,岁月风雨中的老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总是以它那被风霜雨雪剥蚀得残缺不全的肢体,以它那厚重、包容、宽广的胸怀,不时接纳那些生活无着、衣衫褴褛、有家难回的逃难者,为这些苦命人提供遮风避雨的栖息之所。

  打我记事起,就看到陆续不断的逃荒人在老窑居住过。有拖儿带女的,有夫妇相随的,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气未消的孩童。据说,这些逃荒者绝大多数是黄、淮地区的穷人,他们原本都有自己的家,或因战乱兵荒,或因水旱灾荒,因生活无着才不得以背井离乡。他们沿途乞讨,风餐露宿,那废弃的老窑即成了他们求之不得的“安乐窝”。不过,对于绝大多数逃荒者来说,老窑也总是他们生命困旅中的驿站,住上几天或十几天,就转去他乡,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病重缠身者来说,老窑即成了他们生命的最后归宿。据回忆,那些年每年都有一些逃荒者饿死、病死在老窑里,上演着一幕幕凄惨的人间悲剧。笔者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那是一个国恨民仇的年代。日伪统治下,人们过着惊恐不安、衣食无着的凄苦生活,村上除伪保长及个别有钱人家有着大米、白面吃以外,绝大多数村民都以细糠、野菜度日。

  那时,正值少年的我就经常挎着竹篮到西河边的老窑旁挖野菜。那老窑经过多年风雨积淀的泥土似乎特别体贴穷人一样,从瓦砾缝中透出的野菜总是长得绿绿的、肥肥的、大大的,挑上一篮回去交给母亲,母亲用她那勤劳灵巧的双手挑捡清洗后,再加上谷糠之类的东西,一家人就可以混上一天。记得那是一个星期日下午,我和往常一样挎着竹篮,迎着西斜的阳光,一路挖野菜来到老窑旁,出于童心的好奇,我照例窥视一下窑洞里的情形。可一看去吓了我一跳,只见一老妪一动不动地蜷缩在洞里边,我下意识地想,不好,今天老窑里又死人了。正在我惊恐之际,见有响动的老人却缓缓地动了动身子,抬头用她那灰黯无神的眼光直愣愣地看着我。稍息,只见她慢慢地直起身子,佝偻着腰,缓缓地向我走近。

  “孩子,这里好住吗?”老人和善地问。我点了点头。“好住就好,好住就好!”老人喃喃自语。边说边打量着我和篮里挑的野菜。也许见我打着赤脚,穿着破衣,引起了老人的同情,“造孽哟,造孽哟!”老人边嘟哝着,边转身走进窑洞。我跟过去看,只见老人那讨饭的烧箕盛放着几个大小不等的黑馒头,黑馒头上面却有两个大大的白面馒头,那两个大白馒头在黑馒头上面显得格外眩目。老人颤微微的将烧箕里仅有的两个白馒头拴在手里,转身走到我面前,深情地对我说:“孩子,拿去吃吧!”我一时惊恐地说:“不,我不要!”“咋啦,嫌我是个要饭的吧!孩子,这世上我们穷人是一家啊。”说着,老人压低了声音:“这两个大白馒头是你们村上一个大户人家生了大胖小子才给的,我看那人家人气、财气不错,借些人气、财气给你,你今后定会有出息的。”听了老人这番话,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不觉两眼噙满了泪水。我木纳地看着老人被岁月风霜刻满了一道道皱纹的脸,看着那烧箕里剩下的几个黑馒头,心中默默地说,多好的老人啊,特别是那一颗金子般的心,多像我死去的奶奶啊!我还在思虑中,老人就硬将两个白馒头揣进了我的衣袋里,我愣着,看着,一时语塞,不知怎样才好,只得向老人鞠了一个躬,道一声“谢谢奶奶”。转身挎上竹篮,一路小跑向村中走去。当我快到自家门口时,我转眼一看,只见夕阳下的老人,像根老树桩一样还立在窑前看着我呢。

  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烧晚饭,我从衣袋中拿出两个白馒头,母亲投以惊奇的目光问:“哪来的?”“窑上奶奶给的。”“哪个窑上奶奶给的?”我便将情况说了一遍。母亲非常生气,呵斥我立即把馒头送回去。说:“儿呀,我们家再穷也不能吃一个乞讨的老人讨来的馒头,吃了心里会永远也还不清的。”

  我感到母亲的话说得很对,正在我不知所措时,父亲从外面担水回来,我正担心会遭到父亲严厉的斥责。父亲问清情况后却一反常态,笑呵呵地说:“既然是人家给的,吃就吃吧,这人情我们还就是了。”有了父亲的这道圣旨,我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落了地。说句实在话,那两个白馒头对我们这些长期吃不饱饭,吃不到白面的穷孩子来说,确是一件稀罕之物。两个馒头我们兄弟俩正好一人一个。弟弟年幼,不谙世事,拿着便狼吐虎咽地啃将起来。可我虽肌肠辘辘,毕竟已是上学的少年,想着母亲的话和老人的那种神情,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拿着白面馒头,看着,想着,肚里想吃,心中不忍,迟迟下不了口,最终还是将它放进了碗柜里。那晚我怎么也睡不着,总是两个白面馒头在缠着我,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才睡着的。

  第二天上学,学校老师布置作业,正好要每人写一篇记叙性的作文,我就想到了昨天的事,即以《两个白馒头》为题,把当时的情形与感受写了出来。老师阅后,竟在我的作文题上打了个大红圈圈,并批上:语句通顺,富有情感。很好。我看了十分高兴,晚学的钟声一响,背着书包一路小跑回到了家。母亲问我为什么这样高兴,我就将老师表扬我作文写得好的话告诉了她。母亲听了也很高兴。接着问我:“昨天为什么不将馒头吃掉。”我说:“吃了我们哪有白面还呢?”母亲说:“傻儿子,还情还非得要还白面啊!告诉你吧,你父亲已去窑上打理过了。”听了母亲的话,我才心安理得地打开了柜门,拿出了这已经发硬的馒头,刚掰开想吃,弟弟站在面前两只眼睛骨溜溜地看着,我又分了一半给他。说实在话,当时吃那冷硬的馒头的滋味不亚于时下上了一次肯德基。

  又一个星期日,我又到了窑上,看到原来冰冷的窑洞里铺上了一层稻草,窑门也已挂上了档风的草帘子,我明白了。打那以后,老人视我家为自己人一样,每次乞讨路过,总要弯道来聊聊,说说村头巷尾见闻,诉诉世态炎凉之苦,时间长了,我们对老人的情况也有所了解。

  老人是河南花园口一带的人,只因抗日战争因战事黄河大堤被炸,造成黄河泛滥,家园被毁,亲人失去才流落到这里的。老人其实也不算老,才50多岁,由于生活困苦,才看上去与实际年龄相差甚远。她人穷志坚,性格倔强,从不在本村乞讨,也不拿村民一针一线。说实话,她善良的心迹、坚韧的性格,使我对老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从心底里将她视为自己的奶奶看待。每次放学回来,我总要留意一下村后的小木桥上乞讨回来的她。每当夕阳西下,我总习惯地站在门前眺望一下老人栖身的老窑。暮色中,看着老窑那苍凉的身影和那萧瑟的景象,一股童心的悲悯就油然而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腊月年底。那年,老天爷也和那凶残的日寇一样冷酷无情,一连数日,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大雪落得人们睁不开眼,出不了门,我们一家虽十分牵挂着窑上的老人,可家徒四壁,自身难保。几日后,雪稍停了,父亲带着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老窑看老人,走到窑前,只见窑门已被大雪封堵,推开草帘一看,器物尤在,唯不见人,继而环顾四周,雪地上并无走动的痕迹,茫然中,转至窑后寻觅,偶然在河坎下雪地里,发现露出半截的手杖。父亲抽出一看,果然是老人所用之物。刨开积雪,发现了破鞋、衣物,望着冰封的河面,一种不祥之兆顿然眼前。莫非老人……父亲用脚跺跺,冰面纹丝不动,转身回家拿来一杆铁锄猛击冰面,可怎么也砸不开,咚咚的响声只是在冰层上留下无数朵散着冰痕的白花花。无奈,我们只好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老人能奇迹般地回来。或在雪消冰融之日能见之真相。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无数次地走近老窑,却始终不见老人的身影,回馈我们的总是那大堤上冷冷的风和那大河里凉凉的水。

  来年春日,我们发现老窑里又住进了新的主人。可老人从此一无踪迹,面对无言的河水,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遗憾,难了的情结和对那个吃人社会的无穷的愤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虽已物移景迁,但我心中的老窑无时无刻不在我脑际中萦回。特别是那两个白面馒头,更使我终生难以忘却……





作者:赵明夫






金坛论坛——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信息服务金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450

帖子

139

积分

从九品:吏目

Rank: 2

爱心大使

发表于 2019-7-24 12: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看不说话
金坛论坛——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信息服务金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16

帖子

62

积分

从九品:吏目

Rank: 2

发表于 2019-7-24 12: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
金坛论坛——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信息服务金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现在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