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曹春保
金坛城西北门旧时曾称丹阳门、拱辰门、拱极门。
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辰,北辰、北极星;极,脊檩、房脊,尽头、极点。“众星拱北辰”,古代北辰为天之最尊星。《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把此解释为:“居其所不动也。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比喻四方归向的意思,以此表达地方官吏对朝廷和州府的敬羡、仰慕之情。
“丹阳”地名颇多:表示古“丹水”之“阳”,丹水今名丹江,在河南、陕西两省之间;古代都邑“丹阳”在今湖北;秦皇朝建置的“丹阳”县,在今安徽当涂县小丹阳镇。就坛邑而言,不仅有“丹阳门”“丹阳门大街”,而且也有过“丹阳镇”“丹阳里”等地名,农家才女贺双卿就出生于游仙乡的丹阳里。因而,文人墨客作诗词歌赋所提到的“丹阳”,常弄得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其实,金坛拥有“丹阳”之名算得上合情合理。丹阳有延陵别称,延陵镇及西南一带曾独立成县800多年,坛邑上元、孝德两乡就在其列;君子吴季札在坛邑可谓名闻遐迩,民间对他祭祀久矣;金坛、丹阳同属镇江府兄弟县邑,旧时官员上任伊始,都诚邀对方绅士于县署,宾客待之,共谋治县大计;连接金坛和丹阳的通道,就在丹阳门外的邮堂庙古驿道和与之平行的丹金漕河。
丹阳门外的古驿道,除供朝廷送文书、运送官物外,只要“民避官,贱避贵”百姓遇官主动让路,人人都可通行。古驿道传信息分步递(步行)、马递(乘马)、急脚递(快马递送、沿途换马不换人)三等。明代金坛至丹阳的陆路交通为47里,清代驿道改称官马大道。民国之后政府陆续利用原来的驿道、官路及其分支,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民国二十二年(1933)3月,金坛至丹阳公路建成,当月就开通金坛至黄陵的客运班车。通车之日,百姓成群结队至丹阳门外的汽车站看热闹,人山人海。翌年9月,金坛至镇江、丹阳全线营运,金坛境内只设丹阳门、白塔两站。
丹阳门内由北往南,越过西门大街至八角井这段街道,俗称丹阳门大街。在金城老城中,丹阳门大街确较偏僻,所谓的“大街”,实则是一条宽直的巷弄,既无林立的店铺,也无拥挤的街市。大街西侧循序排列着祁家巷、兴庵巷、八角井,这几条巷弄直至西城墙的脚下,中间夹有较大规模的农田、菜园,颇有田园风光,散居其间的多为远方逃难而至的平民,他们仍操旧业为古城市民种植蔬菜。大街东侧排列着较有名气的横街、矢巷、西轿巷,越过西门大街,还有一条颇为热闹的河西庙巷,这几条大巷是古城居民集中地,人口稠密。紧靠丹阳门城门的春草塘,散居着青砖青瓦的民房,往东也有大片的蔬菜园。
改革开放之后,丹阳门大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常住在这里的老人,记忆中除旧街中那处仅存一根石柱的牌坊,还能证实老街的苍老,至于那座李王庙,横街上的行宫庙和光华庙,还有兴安巷的复兴庵,以及春草塘的那座土地庙,实在难以勾勒起它们旧时曾有的辉煌。倒是紧靠丹阳门的春草塘中的那座颐园,这座“江南通儒”冯煦当年的别墅,残存的水榭、木栏还是让许多老人唤醒记忆,留下许多温馨的回忆。晚年冯煦回故里,常和亲朋好友在此相聚。冯煦利用在上海创办的“华洋义赈会”义款,铺设了小坵至岸头的青石板长堤,并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修缮了罗家村等多处圩堤,救助乡民,被民间称为“善人”。
来源:常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