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观道教音乐
一、历史沿革
乾元观道教音乐经隋唐之兴盛,宋、元二朝又受宫廷宠幸,距今已有1000多年。其乐随诵经、念咒和斋醮活动而逐渐形成、完善。
北魏道士寇谦之于神瑞二年(415年)得《云中音颂新科之诫》。南天师道著名道士——茅山宗嗣第七代宗师陆修静对道教音乐颇有研究,编撰斋醮仪范百余卷,在斋醮仪式中伴有打击、歌唱和舞蹈;
唐高宗礼部太常寺令道童演唱《祁仙》、《望仙》、《翘仙》等曲,以为祭神乐章。唐玄宗编著和刊正《步虚声韵》,诏令茅山道士司马承祯制《玄道真曲》,李含光制《大罗天曲》,使道教音乐与宫廷宴音乐相结合。
宋元时道教音乐吸收了戏曲、说唱等雅俗之乐。
明清时又吸收了南北道曲和各地民间音乐。
道教音乐在生成发展中形成诸多派系,茅山道教音乐兼具正一、全真之两派特徽,而乾元观道教音乐则为全真派龙门派坤道。
二、演奏(唱)场合与时间
主要用于玄门日诵早晚念经及做阴事和阳事。阴者超度亡灵,阳者祈福迎祥或庆祝圣诞良辰。这阴阳两种法事都有固定程序,在进入各种程序时,伴奏各种乐曲。
三、演奏(唱)形式与内容
乾元观道教音乐主要用于玄门日诵早晚念经及做阴事和阳事。这阴阳两种法事都有固定程序,在进入各种程序时,伴奏各种乐曲。每当法事伊始,先由“打冲头”、“回锣”(走马)和“四击头”等锣鼓技法闹场(类似于戏剧的开场闹台),等人众聚集,情绪稳定后开始起乐。常用乐曲有《朝天子》《天河水》《老八板》《文辞》《万年欢》《迎仙客》、《柳春娘》《大富贵》《龙虎斗》《碧步王》和《黄龙吐翠》等。其中,《黄龙吐翠》则是乾元观道教音乐的代表曲牌。选用曲牌随阴阳的不同情绪而定,如庄严凝重的常用《朝天子》,悲苦哀丧的常用《天河水》,喜庆欢乐的常用《迎仙客》和《万年欢》等,中性的常用《老八板》、和《文辞》等,快节奏的常用《碧步王》《大富贵》和《龙虎斗》等。
道教音乐中的诵经不同于唱歌唱戏,大都具有似唱似念的特点。有的全念,也有的全唱。念经伴奏主要用木鱼击拍,有的一字一板,有的两字一板,更快的多字一板。唱经主要用打击乐伴奏,有时用弦乐伴奏,有时则钟鼓吹打齐鸣。唱经曲调并非一曲到底,大多采用戏曲板腔手法,演唱者可视情稍加变化。
四、传承与相关实物遗存
由于道界特殊,道教音乐历来奉行“口口相传,不记文字”,乾元观的道教音乐虽经代代沿袭却没有文谱记载,新老交替全凭教者口传和习者悟性。
数十年来,乾元观努力抢救、保护和传承道教音乐,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音乐载体多次应邀参加各道教文化节活动,如苏州观前街开业大典、玄妙观开光大典和祈福道场、中国道教协会和山西省道教协会联合举办的“罗天大蘸”大法会。在国内频繁交往、交流的同时,还应邀参加了海内外各地大法会和各类法务活动,已先后10次出访东南亚地区,其独特的道教音乐受到了海内外道教人士的称赞。2007年已被确定为常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乾元观在茅山北东的青龙山下,近靠金坛市茅麓镇的仙姑村。秦时李明真人曾于此结庐炼丹,人称“炼丹院”;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华阳隐士陶弘景先生居此“郁洞斋室”,静心习道;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因著名道士李玄静居此而得圣上敕建栖真堂及会真、候仙、道德、迎恩、拜表五亭;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8-1016年),茅山道士观妙先生朱自英于此启建九层坛,修道行法;天圣三年(1025年)得敕而增建,赐名“集虚庵”,后敕改称为“乾元观”。观内殿宇房舍层层相连,金碧辉煌,古朴清雅,观外林木葱郁,景色秀美。1938年9月,乾元观毁于战火,观内12位道众遇难。
1993年金坛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乾元观,其相关的建筑已逐步建成或正在修复建设之中。乾元观现为女道士修道炼养之宗教场所,是茅山道教历史上著名的五观之一。现为江苏省唯一的坤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