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抬阁
一、历史沿革
南宋年间,金兵围困牛首山并向金坛进攻,百姓纷纷逃难。后来岳王带兵打了胜仗,金兵败退,背井离乡的百姓重返故里,便用各种形式欢庆胜利,其中最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是“细打锣鼓”。始初,“细打锣鼓”尚无固定的节奏。
明朝,戚继光带兵打败侵扰金坛的倭寇,并将金坛的城墙加了高三尺。金坛百姓欢庆时,逐在戚继光军队中的湖北籍士兵的传授下,在“细打锣鼓”的基础上,加配了从湖北移植的抬阁进行杂技造型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百姓乐业。此后代代传延,遂成为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民俗活动。
最初的抬阁很小也不高,后经金坛民间艺人改造创新,不断发展,使之既吸收了湖北抬阁的长处,又溶进了金坛的本土特色,从而独树一帜,更具观赏性。
历史上金坛抬阁活动的策划、经费、组织等均由商会负责,业主和职员共同参加。当时商会的办公地方很小,借用各地区的庙房制作和存放道具、戏服等。抬阁出行时,由商会组织各行各业店主和职员等手工业者及搬运工人等承担劳作,并派有专人负责上桩和下桩。
清末民初,金坛抬阁的出行大多在城内最大的庙会“城隍庙会”。行会时,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其势十分壮观。“抬阁”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商机,四方商贾云集,饮食业、旅店客满,各家店铺生意猛增。一时间,城乡各庙祠纷纷模仿,也制作抬阁参加竞争,很快繁衍增出了李王庙、河东庙、河西庙、八蜡庙、殿植祠、忠义祠、城隍庙等7支抬阁。
1956年以后,由于历史原因,抬阁沉寂了很长一段时期,近年金坛民间又逐步恢复了此项表演活动。
二、主要内容与形式
金坛抬阁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装戏剧人物,造型悬立于若干层四方形阁架上,在庙会出会时由众人抬着并配之于吹打器乐浩荡出行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
“阁”的制作是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以桩载人分层连体固定。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个人用肩抬着,八个人用扛插撑着。抬阁座架为六尺长、五尺宽的长方形,有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装有花木栏杆,饰有假山曲桥,花卉绿荫和亭台。假山旁和亭台前坐立着古装戏剧人物。阁以桩为依托上下连为一体,由高至下分五层为顶桩、二桩、三桩、四桩和末桩,上下高达两丈四五尺。“阁”上共有5至7个塑扮各种戏剧人物的童男童女,年龄都在七八岁左右。所选的童男童女要求面目俊秀,胆大机灵,且经过家长同意,并要许愿谢神,事前进行一些训练,事后给予一定的报酬。为安全起见,出行时通常会有两个壮汉手举长柄“高叉”,一左一右对阁桩上的人物进行保险,同时还可为桩上的人传递食品或饮料。一支抬阁出行时(包括指挥、纠察和轮番交替)约需40多人。
金坛曾有城隍庙、忠佑祠庙、河西庙、李王庙、八蜡庙、殿值祠、河东庙等7支规模庞大的“抬阁”。金坛“抬阁”的出行时间一般是四五月间的庙会,最多时七支“抬阁”与庙会同行,过街穿巷,人如海潮,而秩序井然。庙会神归堂后,当日下午七支“抬阁”便集中在东察院广场(今朝阳小学场地)或桥西旧县衙广场(今华罗庚中学操场),进行“穿梭插花”的献技表演,并选优评奖,赏给银牌或银元,以资鼓励。
金坛抬阁造型优美、画面壮观,加上铿锵有节奏的吹打器乐相伴,表演时气氛浓烈,场面壮观,犹如一个个抬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三、代表作品与技巧
城隍庙的抬阁,其《风仪亭》的布景逼真,顶桩是貂蝉,二桩是吕布,三桩是王允,四桩是董卓。花枝招展的貂蝉亭亭玉立,站在吕布手举的戟尖上;自命不凡的吕布,高傲地立在假山顶上。出行时,貂蝉轻舒双臂迎风摆动,做着各种戏剧人物动作,使人惊叹。忠佑祠庙的抬阁是《白娘娘盗仙草》,顶桩的白素贞,在背景云雾缭绕、高山峰峦和松柏灵芝的衬托下,左手高举灵芝,右手执剑独立,三寸金莲踏在二桩白鹤仙童扬起的长剑端上;三桩的鹿童,手持长矛立在南极仙翁的拂尘上。行会走动时,白素贞犹如飞燕展翅,冲向云天;河西庙的抬阁是山东把戏《走马卖解》,顶桩的献技姑娘,一足悬立在由大小花碗垒起的碗塔上,而这座碗塔则被高举在二桩立于奔马背上的跑马姑娘手里。三桩的打莲厢姑娘,也是悬立在四桩打鼓男孩的鼓顶上。五桩是敲锣的老人,握锣端屹在花丛中。出行时巍峨浩荡,煞是壮观。(阁上的人实际多是坐着的,但因为人物所着的戏剧服装较长而盖过身子,所以坐着的人形似着站着)。其他“抬阁”的扮相也各具千秋,如李王庙的《珍珠塔》、八蜡庙的《洛阳桥》、殿值祠的《哪吒闹海》、河东庙的《长坂坡》等等,都扮相精美,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四、道具与服饰
台架——木制结构,4至5层,为六尺长、五尺宽、四条腿的长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杆为支架,装有花木栏杆,饰有假山曲桥,花卉绿荫和亭台,用于固定造型人物和道具;
抬扛、插杠——直径16公分左右的粗大木杠,用于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个人用肩抬着,八个人用扛插撑着。
叉竿——用于为台架上表演者递送用品的毛竹竿(因固定在台架上的表演者不能随意下来,表演间隙休息时需要吃喝等用品),竿有两丈多长,此竿有也是稳定抬阁、起安全保护作用的辅助工具;
服装饰品——各种戏剧人物如貂蝉、吕布、董卓、白素贞的服装及饰品,以增强表演人物的真实感。
另有装饰的彩布、鲜花及其它道具等。
五、伴奏音乐与乐器
吹打器乐,有大锣、大钗、大鼓、戏鼓、绕钹、唢呐等等,用于配乐,增强气氛。
六、传承现状
区文化部门投入资金,提供载体和平台,于2007年8月组织民间艺人恢复了金坛抬阁。现金坛抬阁的表演活动由直溪巨村舞龙队的人员参加。
于2007年3月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