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因位于旧县衙的正门前而得名
古代,县衙的设计有严格的规制,建筑格局基本上为统一的长方形,坐北朝南。清代金坛县衙规模可从《金坛县志》的县衙图中得以了解,具体位置为现华罗庚中学西侧的操场上,占地20亩,房屋千余间,东有文庙、学前街,西有春草塘,北有古城墙,南有这条县前街。县衙既是县太爷“明镜高悬”断案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又是旧城中最宏伟的建筑群。只可惜,金坛县衙毁于清末年间的兵燹,上世纪50年代还能目睹一些遗存。而县衙前的县前街,则在解放后的历次改造中逐步消失。 县前街位于金溧漕河西岸、文清桥和清河桥之间,在古城中占据独特的地域优势,商业繁荣自不必说。县太爷要往清河桥、拜见城隍菩萨或出小南门到老鸦塘一带“与民同乐”,县前街是必经之路。历代的县太爷欲取悦于绅士豪门,为其在任期内打开局面,在衙门前这条街上往往会营造一种志在必得的气势:一幢幢富丽堂皇的宅院,日夜笙歌曼舞,进进出出的都是些衣冠楚楚、雍容华贵的富家子弟。 县前街盛况空前,车水马龙,聚集邑内豪门大家。百米不到的街道集中了于、杨、冯、喜、蔡、强、孙七家大门。给后人印象与启迪最深的当数位置显赫的复元堂。复元堂与县衙大门近在咫尺,大门朝东,门楣轩昂,两侧一对上马石。复元堂是于氏先祖于契玄的府第,其后裔子孙于振,在清雍正元年(1723)高中状元,在任湖北学政时,因多取了两名举人,违反科举考试制度而被贬庶人。于振回到老家金坛发愤读书,又于乾隆元年(1736)再中博学鸿词科一等,与堂弟于敏中并称“兄弟状元”。功名失而复得,于振自题府第为“复元堂”。复元堂蕴积深邃的科举文化,状元失而复得这段佳话,是金坛人文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豪门集中于县前街,这对官府的运作多少有些好处,既有帮助政府统治的效用,又有引导舆论、监督地方甚至中央官员的作用。尽管这种监督有时不一定起到廉明政治的作用,但多少可以使地方官顾及舆情,也能使朝廷多少听到一些与在职官员不一样的声音。读书人则可进入士绅豪门形成的关系网,从中学到一些官场的知识,对日后的仕途有所帮助。而乡绅集团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也会有选择地对一些学人开放,这不仅能扩大士绅豪门的影响,日后做官的学人对扶持、资助、教育过的士绅豪门也会有种亲近感。 正因为士绅豪门对地方官施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故县太爷上任伊始,便牢记“官不斗豪门”的古训,不但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自然环境、物产丰缺,更重要的是结交当地的豪门大户、巨商富贾,以便经常登门拜访,拉关系、套近乎,求得这些人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保证自己任内平稳治政并平步青云。旧时,凡作地方官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地最有权势、极富贵的乡绅名姓。触犯了士绅豪门,不但耽误个人前程,一生清白也可能毁于一旦。
旧县衙毁于清末年间的兵燹,它的迁移当在之后的岁月,这才又有了老市政府前的县前街名。只可惜,如今的县前街除太平天国戴王黄呈忠的府第,尚有喜家保留一些房屋为后人居住,强家大门部分房屋也已改作他用,其余诸家大门均荡然无存,这条老街当年那种在欧美和世界各地都难以找到的境界和韵味,已消失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