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52
版主
- 元宝
- 62 个
- 银子
- 10 两
- 贡献
- 53 点
- 威望
- 58 点
- 注册时间
- 2011-6-23
- 在线时间
- 570 小时
版主
|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感受片刻安宁
青岛湛山寺的寂通法师这些天并没有呆在寺里。
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慈善上,四处奔波,他说:“佛讲普度众生,你不接触众生,不了解民生疾苦,何来普度众生?”
僧人踏足世俗社会,而与此同时,世俗人也在不断地深入到寺院的生活中。
“现在有很多人会选择到寺院清修。”寂通在辽宁锦州北普陀寺出家,他很清楚北普陀寺的情形。
每年5月和10月,北普陀寺都会组织两次禅修体验班,报名者逾200人。报名人群中有企业老板,还有年轻白领,形形色色。在这里,他们将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寺庙里体验原生态的寺庙生活。
关掉手机,不得使用任何电子设备,换上僧人的麻布衣服,住进寮舍,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做早课,念经打坐,早课结束后,打扫寺院,去田里耕作,吃素斋,并且过午不食。
暮鼓晨钟,不理俗事,这种清净规律的生活被谓之禅修。免除外界干扰,这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他们困惑于城市繁荣带来的喧嚣,甚至感到厌烦,寺庙的体验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美妙的旅行。
而寂通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日渐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虽然在暂别尘世数日后还要回到世俗生活,但这种体验至少让自己的心神得到了片刻安宁,他们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去静思冥想,考虑超脱物质生活层面的东西。
这无可厚非,过惯了每日大鱼大肉的日子,就像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中那个暴发户一样,总是怀念乡下清苦的生活,非得再去体验不可。
与宗教无关
在物质达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后,人们开始寻求超越性的东西。
这与宗教无关。
济南灵岩寺,距离济南市区60公里,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座千年古刹的人络绎不绝。
最常见的,莫过于不少民间信众烧香拜佛,求子保平安。他们将佛当做神来敬,通过与神的交换,来满足和达成个人的心愿。这是浅层次的,但监院弘恩法师仍说:“这也是因缘。”
以世俗的观点看,人们是在理性地选择寺院的产品,在这里,他们或许能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到最大的利益,达到内心的抚慰。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只是为了庙里的香火而来。 在月底的时候,人们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灵岩寺的方丈室听弘恩法师**。夹裹着哲学,弘恩法师讲述着最简单的人生道理:“活出真我。”希腊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你自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禅宗讲众生皆有佛相,直见本心,无上菩提即见自本性中。
聆听者济济一堂,若有所悟。他们来此的目的无非是想修持道德操守,让自己在这种心灵的净化洗礼中,去除诸恶念,成为道德之人。
研习佛学的人群正在发生变化。
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说,前来学佛的人不乏政客高官,还有名噪各地的大商人,他们会经常到寺院来谈佛论道,他就不时见到一个前来礼佛的淄博煤老板,“他要么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要么是已经觉得赚钱没有意义了。”
世俗之人,皈依佛法大多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当一个人随着财富的积累,以致不再以追逐财富为目的时,他追求精神解脱的动力就会变大。弘恩法师说:“大富贵者可能比常人更容易接受佛学。”
社会需求
纠结于养生治病,还显然不是超越的层面,“道商”、“佛商”们更关注的是修得一种恬淡和与世无争的心境。
这只是一种生活修行。
弘恩法师说:“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也会更容易接受佛学的理念,因为他们会比茫茫大众更自觉地对生活进行反思。”
灵岩寺还在整修,已经给僧人们盖起了新的寮舍。隔段日子,就会有上班族自发组织来寺里体验,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在这悠悠青山之间,聆听梵音,不为琐事所烦扰,暂时也不会因为各种压力而感到彷徨。
80后的赵炜(化名)现在甚至恪守起了佛家的戒杀生。他买下路人捕捉来出售供食用的蝎子,然后在山林里将其放生。
弘恩法师说:“无处青山不道场。” 但他又说:“寺庙是佛法的汇集之地。”想从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疲惫身心的人们还是要来到这里吸取“灵气”,各取所需。
现在,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混乱,道德标准禁不起推敲。老太太倒在街上,没人敢上前搀扶,害怕惹上一身麻烦;面对衣衫褴褛的乞丐的索要,我们掉头就走,坚信他是骗子;我们报复社会,把对象选择为更弱小的弱者,于是有了一起又一起幼儿园杀童案。
我们曾经狂热地学习雷锋,但在一片狂欢中发现雷锋也有多面;我们一度推崇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理想都在持续凋落。
如今人人自危,心灵无处安放,于是去寻找信仰的出口,但又不是完全强调信仰,而是注重修身养性。
道场则提供了这种产品,人们去膜拜神灵,或者修习经典,以积善行德,或顿悟生命,得到利益。
去静修,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需求。
如果条件具备,弘恩法师说他愿意让更多的人到寺里接触佛法,因为它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
林光常、张悟本,还有眼下正陷于“四面楚歌”的缙云山道长李一,一座座“神像”被竖起又被捣毁,之后又会集体噤声,没有人再去思考这些“神像”产生的社会心理土壤,只是等待着进入下一轮造神和灭神的周期。
我们的物质已经极大地丰富,学者和媒体却大声疾呼:没有信仰,中国人面临深层次的精神危机。
在一个被摁下快进键的社会,我们来不及沉淀就急不可耐地去拼命工作;而没有工作的日子,我们会坐立不安,无所事事。
现在,一部分忙碌的人们渴望切换到另一种人生场景: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甚至可以像牛一样安静地反刍回味。
于是,道观抑或寺院为这些人提供了一种叫做“信仰”的产品。它就像一座大卖场,人们进入之后各取所需……
是的,它是产品。世俗大众来消费它,在道场里暂时摆脱尘嚣,以求得到心灵的安宁和生命的安顿。(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