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周末回乡下老家,八十多岁的李奶奶告诉我,村里饮用上了长江水。我虽已过花前月下浪漫之年龄,但仍不由想起“君在长江首,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不禁感慨万分,母亲河长江,您用那甘甜的乳汁孕育了多少华夏儿女。
“社会进步了,人民富裕了,连水也不用挑了呀!我们那时可苦了,尤其是吃水……”李奶奶的话闸子构起了我对家乡“水缸”的无限回忆。
解放前,村里没有自来水,乡亲们得到一里外的塘坝挑水,挑回来再倒进水缸。晴天还好,碰到雨天,挑着满满两桶水,脚底一滑一滑的,走路东倒西歪。而且河水浑浊,必须在水缸里放上几片明矾或洒上一些漂白粉,缸底总会积着一层厚厚的絮状沉淀物。那时候大家都十分爱护塘坝,如果谁扔一点杂物便会遭到众人的指责与唾骂,人人都是义务“保洁员”,因为它是我们大家的“大水缸”。
村口有一口上百年的古井,井栏已伤痕累累,被绳索勒出了深深的沟坎,一道道记载着岁月的沧桑。雨天的时候,乡亲们排着队来到古井旁,等着分水。可有一年发生了特大干旱,大河与小塘都干涸见底,钱资荡也断了流,乡亲们只能在古井旁勉强分到一点浑浊不清的井水回家煮饭,还带有泥腥味。大家十分珍惜这只“水缸”,喜欢用手抚摸它细腻光滑的井栏,就像爱抚一个年幼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实施了改水工程,全面普及自来水。面积达一万多亩的天然湖泊钱资荡作为饮用水源地,成了我们的第三只“水缸”,乡亲们告别了挑水的日子,再也不用到古井旁排队分水,汩汩清泉流入千家万户。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河道沿岸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日益严重,加上河道淤积,农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业水源污染,河道水质急剧下降。为了确保“水缸”的本来面貌和人们饮用水的安全,金坛市政府投入巨资,实施了“引江工程”,埋设管道40多公里,把长江水引入金坛。
近年来,农村改水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五件实事”之一摆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还加大了饮用水源的规划与保护,加大了村庄河道、河塘的清淤力度,加大了块石驳岸力度,实行了河道长效管护,达到了水清、岸绿、鱼游之效果,“水缸”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是呀,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大变样,田成方、路成行,沟、渠、田、林、路、涵配套。今年3月底第二十个“中国水周”期间,女儿在她的作文《我当环保小先锋》中写道:“家乡的水变清了,‘水缸’转岗了,水桶也被奶奶束之高搁,‘小水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长江这只‘大水缸’更需要我们大家用心去呵护它,树立节水、爱水、护水意识……”
作者:蒋建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