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中国的礼乐鼎盛,在西周,东周时又以周公后裔鲁人为盛。孔子在观看过乡饮酒礼之后感慨:“由此就知道王者的教化是非常容易推行的。”《礼记》曾有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礼义,而礼义的懂得和遵从,也是一个人成年的开始。为人子,为人兄弟、人臣,或者晚生后辈,应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国君,顺长辈,才成其为人。又说,古之礼义,以冠礼为开始,婚礼为根本,丧礼祭礼为最重,朝觐、聘问为最尊敬,射礼和乡饮酒礼为最和睦:这就是礼的大原则。
此为礼的第二境界。但多数人对此误以为,礼即是礼宾、仪式,是揖让进退的仪节;其实,此处的礼,是指“君臣上下,夫妇内外,父子兄弟,甥舅姻亚”的伦理关系规范与原则,以及对这些规范原则的充分表现,以期达到上下有则、财用有节、长幼有序、班爵有等的等级秩序。更有研究者指出,古时邦国礼治的要义,在消解“民有争心”。民有争心是国乱邦衰之征兆,然而礼教天下,实是对庶民实行软力约束,等级分配制度则可以迫民顺从,同时也可以刑罚威吓逾距越轨之人,以安稳国家的统治。所以后世有人斥之为礼教**。
礼的要义,不在仪节度数,而在对上下之纪、人伦之则的确定。
《左传》有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即,礼,乃是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庶民之言行准绳;是天、地、人的普遍法则。人世社会关于“礼”的诸种规定都是效仿自然的法则而构建的。一言以蔽之,礼是法天则地的产物,是天经地义的体现,是伦理关系的法则。
比之文、武、周公的西周时代,圣人在春秋曾慨叹礼崩乐坏。其实,礼自先秦以降,从未根绝,只在变幻。礼教秩序、伦常规范,在尺度和方式上,有些改变了,有些幻化了;而因此变种的人类社会的法度规则,始终存在。这可以视为礼的时代演进,也可以看做是礼的诸多种新的存在方式。春秋后期,礼即从极具形式化的一套仪节和品位高雅的交往方式,向治国之“道”转变。礼文化亦由“仪”向“义”发生转变,从礼仪、礼乐到礼义、礼政的转向,标志着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确认。及至现代世界,一切国家与世界的法度、建制,乃至蕴含其中超越于民族、文化之上的道德规范、良知准绳,莫不如礼。然而这种礼,在各国又有极大分别。中国古人崇尚师法天、地、自然,也有民本思想、天下一家观念的建树,而今日世界也在探究举世适用的普世原则,但近代世界尤以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众共同响应。虽地域、历史和内部的文化系统有分别,然对自由、民主这一治国思想的追求,对公正、和平、博爱、尚礼社会的渴望,普世一致。
礼,也属社会风尚;却亦为一国民群体精神与情感的维系根本。国有分别,政制差异,然人心相近,那种物阜民丰,家国安宁,人心敦朴醇厚,统治有方,制度善民的理想社会及其背后的邦国秩序、人际原则,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即如相异民族、跨越时代者,对于一种理想的生存境遇所必须依赖的亦“道”亦“礼”之规制,其尊重与敬意亦并无二致。
此为礼的第三境界。
人都活在礼中,即如荒野隐士,也需遵循自然天地之礼;社会群体中人,更是须臾不能无视礼的存在。今日世界,礼的精神一面、意志一面、信仰一面,常有衰落、消解和遭忽略的时刻;物的一面,因商业社会的利益交换原则和以利获利(也可谓以“礼”获利)的增值规则在人心和精神层面的滥用,导致以物质占有为人们推崇的最高生活价值;而蓄养人格品质成为附庸、点缀,或者工具、媒介。于是,以物的馈赠、呈献与交换以博取实在利益这一现象,益加凸现,或占据常人以为的礼的主流,遵循这样的“礼”,被视为成功人生的法则。然而,比之一国一邦民众群体的操守失范、礼的“物化”和人伦陷落更为严峻的“礼崩乐坏”,还在于现代人类社会整体意义上对天地自然之法的违抗、背弃,于是战争频仍、灾害并发,资源枯竭,自然环境的损伤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们生存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望古思今,实应展开一场普遍的礼的教养和培育;而首要者,是从第三境界开始,建立正常的邦国治理之制和健康的、合乎天地自然规律的人类生息法则。
作者:慨之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