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自行车是外国人的发明,但最普及的肯定是中国人。走在中国的任何地方,无论是再大的城市,还是再偏僻的乡村,都可以看见自行车。
过去,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还是人们向往的三大件。买自行车点名要“凤凰”、“永久”、“飞鸽”牌的,就像现在人们买汽车要本田、别克或奥迪一样。结婚的时候,自行车往往是娘家的陪嫁,扎上了大红绸,气派地摆在醒目的地方,自行车和现在的汽车一样,是全家最珍贵的物件。
自行车和家庭琐碎的日子关系十分密切。下班后到菜市场买菜,都要靠它驮回家。有了孩子之后,在自行车后面加一个小座椅,或在大梁上安放一个小靠背椅,每天接送孩子。那时候,丈夫骑着自行车,前面带着孩子,后面坐着妻子,永远是清晨出门或黄昏归家最动人的画面。
我的家乡鸥渚村,最早有自行车的是一位年轻的乡邮递员,就住在我家屋后。下班后,他首先要干的两件事,一是脱掉上衣为自己洗身,二是把自行车翻个遍,为车洗身,把一辆自行车擦得锃光闪亮。那时候,他家虽然住的是“丁头虎”草房,但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他就像是有意让全村人看看他的爱车。
如今,私家车越来越多。在公路上、大街上,自行车被挤得只能靠边行,还不停地听汽车的喇叭和司机的训斥,属于自行车的地盘越来越小,自行车的地位也跌落千丈。但是,自行车依然顽强地存在着,低碳生活不也提倡自行车么?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自行车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用途大得很呢。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自行车也是家庭最常用的运输工具。在城里,小到买米买面,大到买电视机,换煤气罐,什么地方都用得着自行车。在乡下,用自行车的地方比用水牛和拖拉机还要多。运菜运粮运箩筐运一切要到城里去卖的东西,都用得着自行车,自行车比牛马好使唤。好不容易进一次城,车前车后要装得满满的,装那些东西也是艺术,就跟编鸟笼、盖房子一样,不用一钉一锤,却装得密密扎扎,结结实实,巧手妙心。我见过这样一幅摄影作品:自行车运草帽,从前看,草帽成了鸟一样呼扇的羽翼;从后看,草帽成了一座会移动的小山,骑人只露出头顶的草帽,和山一样的草帽连成一体,童话一样地长出脚来在动在跑在飞。
40多年前,我还在军营的时候,在浙江省台州地区所在地———临海城区“支左”。单位为了让我工作方便,配给我一辆半新的自行车。当时我不会骑自行车,但由于年轻好胜,虚荣心强,说了声“谢谢”,不好意思说不会骑,居然将自行车接了过来,推了就走。回到驻地,被与我一起“支左”的排长发现了。“小潘,不简单么,你还会骑自行车?怎么在部队你从来没骑过呀。”“我不会骑自行车。”“不会骑?那你怎么将人家的自行车推来呀!”“他们主动配给我的。”“你不会骑,有什么用呀。”“不会可以学么。”我对他做了个鬼脸,推着自行车就到附近的临海中学草场学骑车。三天不到,我居然学会了。那天,台州天高云淡,我一开心,骑着车子就上了临海到奉化的公路,足足骑了10多公里,一直到了大路公社境内,才调转车头,哼起京剧《沙家浜》往回骑。到了驻地,我还为排长“表演”了一番。“你还真行!”排长对我竖起了大拇指。40多年过去了,当年学自行车的这一幕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对于自行车,我从心底充满感情。它不仅仅是我们出行、锻炼身体的工具,还代表着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很难设想没有了自行车的金坛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和没有了江南瓦屋,都是高楼大厦一样,让人无法想象?
自行车,骑过我们的青春岁月,是我们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见证。
作者:潘文俊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