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地域交界犬牙交错,意趣幽幽。金坛尧塘与武进夏溪相邻一条长长窄窄的巷弄,巷东是武进,巷西是金坛。巷西,武进人叫西街头,巷东,金坛人叫东街头。
夏溪始盛于明代年间,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古镇,青石板路五个门进入主街道:东塞门、西塞门、金家墙门、李家墙门、后墙门,“五门”晨开夕闭,商贾繁闹。19世纪,这里是粮食集散地,20世纪,这里是崽猪集散地,到了21世纪,这一带成了全国闻名的花木集散地。
尧塘毗邻夏溪的一个自然村,一直到现在,都沿用着“后墙门”这个村名。
后墙门,与时代同步,历经风雨沧桑,曾经有过光辉显赫的名声。1956年,后墙门李四才组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成立了“金华农业合作社”,粮食增收高产,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二等奖,披红戴花从南京牵回了一头大牯牛。
大牯牛牵回来后,李四才成了四乡八邻最耀眼的“明星”,人们说到后墙门村,都带着羡慕的口吻。一时间,到后墙门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几乎把村上的田埂都要踩坍塌下去,李四才的四间茅草屋里,更簇满了前来取经的农民。那时候,就算是金坛城里人,只要说到后墙门,也都晓得“省里奖给李四才的合作社一条大牯牛”。
虽然早在1998年,李四才就走完了88个春秋的人生旅程,但一直到现在,尧塘、夏溪一带的老人都还常用很敬佩的心情回忆这个普通老农的不凡点滴。
合作化后期,李四才担任了高级社社长。人民公社时期,李四才先后担任大队书记、电灌站长等。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从来不沾公家和集体一点“便宜”。他那时因公出差,从来不住招待所,总是往澡堂里一钻,就想着能为集体省下点钱。
在上世纪中叶,面对层层翻倍的“浮夸风”,他偏不愿“拎清形势”,不肯说大话,不肯承诺“高指标”,“老先进”甘扛着“后进”的帽子。他只坚持一个“心眼”:不老实,早晚要吃亏。为此,他没少挨上级“敲木鱼”。
再后来,国家在统购中收了“过头粮”,许多社员吃粮发生困难,他又组织群众开荒种菜、种瓜,把自家收获的南瓜送给缺粮户充饥度荒。
1964年,我到尧塘担任公社书记,后墙门的李四才,是我上任后第一个拜访的“土地公公”。那次,我们聊了很久,从农业生产到社风民情,无所不谈。聊到半夜,李四才忽然一番感慨:“周书记哎,你说到什么时候,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也叫城里人眼红啊?”听完这话,我们当时都傻笑了。
光阴荏苒,李四才幻想的“梦话”竟已成真:后墙门一带的老百姓,靠花木发家致富,从种花卉苗木到产、销一条龙,一直到如今颇具规模的花木产业带的形成。那里群众的好日子,的确能令许多城里人都艳羡不已。而金武路两侧,俨然已成“鲜花盛开的村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已然清晰可辨。
这一切,天堂里的李四才自当颔首微笑的。
作者:周尚达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