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1996年3月27日,《金坛报》曾报道:“本市发现祝枝山通集石刻文稿。”当时,笔者出于对书法的爱好,几次想亲眼目睹一下祝氏书法石刻的风采,但惜已被市文管会金屋藏娇,未能如愿。后来,徐云子先生有幸取得祝氏石刻拓片,并借我阅览,终于一饱眼福。
今年第35期《金沙周刊》载徐云子的文章《一块祝允明落款的石刻》,对这块石刻的发掘经过及内容作了全面的介绍。文中还提到笔者,认为此为祝允明亲笔,十分珍贵。因此,现就此块石刻的书法史料价值,补充发表几点看法。
祝允明(1640-1526),字希哲,长洲(江苏吴县)人,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等,世称“祝枝山”。他与唐寅、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唐专工画、徐兼工诗、文兼工书画,祝则专工书法,亦能诗文。据《明史·文苑传》:“弘治五年举于乡,久之不第,授广东兴宁知县”,后“稍迁应天通判,谢病归”。故史书又称他祝京兆。著有《前闻记》、《九朝野记》、《祝子罪言》、《怀星堂集》。
祝允明祖父祝颢为正统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父祝瓛虽业绩不显,但娶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之女,为徐有贞之婿。祝允明则娶太仆少卿李应祯长女为妻,为李应祯之婿。所以,祝氏自小受到祖父、外祖父熏染,青年时又受到李应祯的指点,在书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祝允明五岁以后,时时受到徐有贞的教育,并随祖父与当地名士交往,故才华早显。史称他“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苦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祝氏的学书道路,是绝去时人书不学,而上追魏晋唐宋元,并在集众之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明王世贞《艺苑巵言》说:“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直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
金坛这块祝氏石刻,书风格调与赵孟頫相近,但仔细分析,却近中有异:一是赵书扁平圆润,取法李邕,而祝氏却直逼锺王;二是赵书用笔娴熟,而祝书则略带生涩;三是赵书纤浓,多富贵气象,而祝书野逸,给人以一种恬静的氛围,似有月夜依窗、风竹箫箫的林泉高致,可谓独树一帜。这三点正反映了祝允明师承广博而能厚积薄发的扎实功底。笔者认为,这幅书作,应该是祝允明中年时期行楷书中的代表作品。
转盖多师,取诸长处,变化气质、以期于成,这本来是古代众多书**的步骤。但取舍不同,溶铸各异,往往就决定了书家成就的高低。多人学赵,难脱媚俗,易于平庸,而祝允明却能以清淳古淡之法跳出来,可谓是善学者。
祝允明是个在仕途上不得意的文人。晚年,他喜独居作诗文,崇尚东晋风流和禅宗,生活上嗜酒、放浪,书法多作草书,笔法精熟,风骨烂漫,豪放不羁,且草书成为他所擅各体中,成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至于此块石刻背面的草书《饮中八仙歌》,是否仍为祝允明所书,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闻毅先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