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春节为中国人所特有,往来之礼在春节,也显得密集和重要;然而礼的概念,却不仅是物品的馈赠与接受,更有基于国人精神上的文化印迹。甚至可以说,春节本身就是中国人对于天地自然的一次敬礼。
春节之所以人皆欢欣,乃是因为礼及每一人。无论家庭族群伦常中,还是社交职场里,概莫能外。千里奔还,归与父母家人欢聚,既是情感的需要,也是礼义所约;但古时游子还乡,先往家族宗祠祭拜先祖,再侍奉健在长辈的习俗,而今已消失殆尽,只留下大包小包长幼亲疏的礼品发放。不惟如此,同事、领导、同学、朋友,一切社会交往中人,都各知礼数,节庆假日,相约互致敬礼。
礼这个字在中国,既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厚的概念,也可以用作利益交换的世俗中介物。由下级对上级胜似晚辈对长辈的献礼,如行孝,实进贡。有为子女学业、职业而尽责送礼者,也有非功利但非如此不能表达彼此特别关系的友朋间的互馈。节庆时节的礼义表达,既可能是长期情感积聚的集中迸发,针对具体事件的利益诉求,也可能是表示纯粹的好感、纪念、牵挂;一瓶酒,两条烟,三五件特色礼物,志在达意;而有时只需要一个贺卡表达心意,有时又必须以一场特殊的欢聚以尽诚心。有些人需要集中在一起吃一顿饭,有些人则以邀请参与一场价值不菲的娱乐为酬礼。有些礼是必须要敬的,一旦失礼,极易给他人尤其是力量强大者造成某种口实。当年齐桓公命管仲伐楚,罪名即在楚未入苞茅于周室。苞茅者,只是祭祀用的草。古往今来,礼的表达都有讲究,有时要明做,有的只能暗行。高明的施礼者,是揣摩人心的高手,礼达对象,能够和愿意接受的,一定是对方喜欢和需要之物。最让人钦佩的送礼者,是将不同的对象分别亲疏、将用意分别主次、将效果分别轻重而采取的分别对待。如是,人在致礼前,常常有绞尽脑汁、反复猜度者,尤以利益所系时;过重,显得傻帽或致他人犯难,过轻,又觉得分量不足,真心诚意不够。
其实,送礼烦,受礼也烦,受或不受,如何受,或如何拒,又都是学问,需要掌握分寸。有些礼无需回敬,如单向的逐利或者不平等的供求关系者之间。多数情况下,倘不回馈,是不知礼;有人不立即回馈便于心不安。而回馈之礼又势必高于所受部分。所谓礼尚往来,其实在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只不过是“小巫敬大巫,大巫敬老巫”,一级贡一级罢了。
以有形之物的传递与交换,即礼物之礼,是对礼的世俗化理解;所致敬礼,也是礼的第一层境界。但是当物作为礼出现的时候,物也不仅仅只是纯粹的物,而是赋予了情感的寄托物。在施礼者一方,表达和遵循礼而馈赠他人以物,暂不论利益相谋者,都是对一个人的尊重、敬意,也是对自身信奉的某一信念的秉持;在受礼者一方,被人尊重与敬仰,初为外在客观的年龄、地位等身份使然,深入实质则是对自我人格的认同和一贯品行的信赖。如孔子授教,只要以脩(干肉脯)为敬礼来求学者,他无一不悉心教诲。礼,因此又是无形的信念沟通、精神滋养、伦常规范。仍举孔子一例,子涉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同样是以肉寓意,此处的韶乐与肉,又显然是精神教养与口欲满足的比较。
礼之广布,无所不涉。细微如小儿咀嚼时生发咂嘴之声,必遭父辈斥责;宏大如一切盛典程序,人物出场或位次的摆设与安放,必循尊卑等级之约定。礼之于中国,自先秦及现代,实为一种教养,一种秩序,一种伦常与规范。
凡有两人共处之地,皆有礼的存在。盖因人的身份抑或社会角色,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呈现的,诸如长幼、尊卑、上下、主仆之类;即便兄弟如孪生,亦有意见之主从、意志之坚弱分别而确立的强弱关系,有强弱分别则有主次、先后或引导与跟从,是为秩序。
礼,只是一个字,又是无形的氛围和幕障;礼与非礼的处境,泾渭分明。融入其间,让人心醉,也让人触摸到生之为人的生动。在一个利益熏染数千年的国度,知礼、识礼,又能遵从于礼的人,无论处于怎样恶劣的环境,结局都不至于太差;而不知礼、违反礼义而逆行者,即若才比八斗,也难敌四方阻止、隐形碰壁。倘遇非礼之人、之事,常令人尴尬难堪;而四处遭逢礼遇之人,那种喜悦,犹如鱼游于心、雁行碧空,甚为慰藉。诚如《礼记》中言,礼对于人来说,就像细嫩的竹子有了青皮,可以修饰其表;亦如松柏有了圆心,可以坚固其内。而君子有了礼,外在举止和内心的修养都正确完美,因此天下万物无不归于德,连鬼神也乐于分享有德者的美德。
作者:慨之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