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金坛的古城里的有些街、巷虽是老名字,却不是老样子,已是旧貌换新颜,如东门大街、横街、矢巷等,有些街、巷消失后,名字也被抹去,但原来街、巷的地段还存在,如县前街、思古街和九房巷等;有些街、巷则是彻底消失,不仅失去名字,连承载街、巷的那片土地也不存在了。曾经拥有辉煌岁月的梓树巷,就消失得最彻底。
数年前,飘泊海外的金坛人回故乡探亲,找不到梓树巷。有关单位打电话问我:“梓树巷在什么地方?”我说:“梓树巷早已不存在了。”又问:“以前在哪里?”我再答道:“旧址在今日华中东面,1958年拓宽城河时,这小巷成了城河的一部分。”
过去,这条梓树巷虽然不太长,名气倒不小。它与孔庙近在咫尺,知道孔庙的人,也就知道这小巷的名字。小巷是因为梓树而得名,当年的梓树,高约二丈,并不伟岸挺拔,略呈卵形的叶子,似桐叶而较小,夏天开淡黄色花,不与桃李争春,它的花朵尽管没有桃李艳丽,但唇形花冠似嘴角含笑,显得妩媚而端庄。幽静的小巷,有了梓树,便充满生气。
梓树历史悠久,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小雅·小弁》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译成白话,意思是说:对桑树与梓树,要像对祖先一样的恭敬。在古代,有田地的人家,都在屋旁墙下种些桑树和梓树,以遗子孙。因为桑树可供养蚕,梓树能作器用,这是留给子孙的最好财产。后人看到桑树和梓树,缅怀先人,自然充满感恩之情。人们称乡里为桑梓,即源于此。
今天知道桑树的人还很多,对梓树可能比较陌生。其实,梓树在古代却是大名鼎鼎。宋代陆佃在《埤雅》中即说:“梓为百树长,故呼为木王。”有王者身份,自然不凡,人物往往用它的名字来冠名,如木器称“梓器”,镌刻文字于木板称“梓”,印书藉称“付梓”。又如木工称“梓匠”或“梓人”(也称从事建筑的劳动者为“梓人”),唐代柳宗元曾写了《梓人传》……
当年,以“木王”梓树为名的小巷,有排列齐整的深宅大院,非其它陋巷可比,也很大气。依河而居的住户,推开窗,就是一幅“人家尽枕河”的古典画卷。它与孔庙为邻,小巷里又弥漫着浓馥的书香。早在乾隆年间,这里曾有金沙学舍,后来附近有魁星阁。道光元年建魁星阁时,许多石料就取自这里倾圯的坊。
我曾经常从这里走进明清时代,品味历史,甚至在皎洁月色下或濛濛细雨中,徘徊良久。可惜这条颇有名气的小巷,与城河太亲近,在1958年拓宽城河时,它的躯体也全部融入城河,成了河道的一部分。
如今,我每次路过北新桥,只要向北面一瞥,总会想起梓树巷,想起那巷里被岁月薰染成古色古香的老民居,想起那经风雨打磨得温润如玉的石板路,还有那梓树枝头托起的一抹斜阳……
作者:徐云子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