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1983年,小南门。 管剑虬 摄
金坛城小南门一带,过去有一处叫灰码头和南水关的地方,它们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稍微上点年纪的人或许还能记起,这一处地方是在上世纪的**年**拓丹金漕河而拆除的。
灰码头大约在沿河东路原中百公司前面的那段丹金漕河之中。提起这座灰码头,它在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里,曾经繁荣兴旺过。
那时,住在城里的人,家家都烧草。每家每户烧草产生大量的草木灰,家里自然是堆放不下,就有人上门来收购,三五分钱一箩。铜钱虽然少了点,可是对孩子们来说挺有诱惑力,只要听到叫买声,孩子们早就在门口守候了。每家每户被收集来的草木灰就被集中堆放在这个灰码头的广场上,草木灰堆得像一个个大坟墩头似的,山区的农民会用木船把它们装运回去垩田,栽种山芋之类的旱作物。金坛西部山区面积广大,对草木灰的需求量也很大。
到了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由于大力推广旱改水,开山垦荒诸多原因,灰码头堆积的草木灰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功能。被冷落的灰码头慢慢地成为造纸厂和芦草社堆放稻草、芦柴的场所。
灰码头向南大约百米之处那就是南水关了。南水关当初叫会龙关,金坛城过去有六城门、南北二水关,它既是控制城河的水运,又是居住在河两岸老百姓往来的必经之路。
南水关上设有四间架的两间房子,房子正面敞开,屋内设有纹关,它用铁索牵引着一架大木栅栏,每天都有专人开启。晚上关闸时,一放木栅栏就一闸到底,船只就无法通行。日本鬼子侵占金坛时,为了控制人们的活动,小南门的城门常被关闭,人们只得从南水关摆渡。可是,一只木船能载多少人呢?这下可急煞了那些进城赶早市卖菜的菜农,小南门外的农民历来是靠种菜养家糊口的。
那个时候,城河是不直接通老鸦塘的,船只出了南水关要向东沿护城河出下丘桥,绕个大弯子转进老鸦塘后,才向南航行下去。
南水关老鸦塘边,那是金坛地区生意非常闹忙的地方:稻行林立,商家云集。稻子一上场,从四乡八方来的船只密密地停泊在四周,开船的锣声、生意人的招呼声、小贩们的吆喝声混成一片,更衬托出热闹的气氛。
这里也是金坛最早的工业企业发源地,碾米、制革、酿酒等厂就设在附近。
灰码头到南水关一带,还散居着几十家从事芦苇编织的住户。金坛是水网地区,境内湖塘众多:天荒湖、长荡湖、白龙荡等,四周盛产芦苇,人们就地取材,以此为业,因而金坛编织业还相当发达。居住在小南门一带的人常常是一家大小齐上阵,男女老少齐动手,碾的碾,劈的劈,编的编,分工明确。编网薄时更是要同心协力、通力合作了。他们除了白天劳作外,常常要在明月夜借着月光挑灯夜战,为着一家生计辛劳。散居在这里的几十户以编织为业的人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对私改造的合作化浪潮中,还组织起来,成立了芦草社,这就是金坛塑料厂的前身。
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不说,恐怕以后少有人知了。
作者:华志民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