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在旧社会,人们常说:“黑漆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对过去政府腐败、权钱勾结的真实写照。衙门,即过去官员办公的地方。在衙门里做事的人,被称为“做衙门”,或是“吃衙门饭”,颇含贬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名称上加了“人民”两字,也就是说,这是人民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工作人员称为“公仆”或“勤务员”。周恩来总理就自称是“总勤务员”。从此“衙门”两字,在人们记忆中渐渐消失了。
今天仍有一些金坛人知道,金坛古城内曾有一处老县衙(即县一级衙门),旧《金坛县志》上有老县衙图,规模相当宏伟。它始建于宋代,前有仪门,门上有敕书楼,后有修已堂,两厢是吏舍,刘宰有记。元、明两代及清初,又相继扩建,终于成为一座极有气派的县衙。可惜在咸丰十年毁于兵燹,烧成一片废墟。后来虽在这里改建了公共体育场,但是县衙大门的残垣和一对抱鼓石犹存,依稀可见当年县衙大门的恢宏气势。1958年拓宽城河,这残垣和抱鼓石才荡然无存,彻底抹去了老县衙的一切历史痕迹。
其实,古城内还有一处老县衙,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它在丹阳门大街南端与西门大街连接处的西侧,坐北朝南,深宅大院中有好几进房屋,厅堂宽敞,后宅有楼。它最初是谁家的房产,我问了许多人都不清楚。一些老人只知这里做过县衙,开过当铺。据86岁的退休教师冯劼先生告诉我,有段时期,这房屋被冯姓购得,族人冯懿生曾在这里居住。因这里做过县衙,人们都称这里为“老衙门”。
这座老衙门何时设在此处,旧县志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县衙被毁,才会另觅新址。今年93岁的戴万福老人,过去就住在老衙门附近,他告诉我,衙门里升堂时,他父亲常常去看。如今只能在舞台上或影视中才能看到的封建社会“青天大老爷”审理案件的情景,在这深宅大院里不止一次的表演过。我问他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他说是光绪年间。这就与历史相吻合了,推算不错的话,这里应是咸丰十年太平军破城,老县衙被毁后,在同治、光绪时期设立的过渡性县衙。
后来废除科举制度,弘化门内的试院(即今县府路原市政府所在地)失去了作用,于是就改为县级政府的办公机关。民国年代、汪伪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都设在这里。有一事我至今印象很深,在汪伪时期,县政府的大门两侧居然写了具有警示意义的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做了汉奸,还标榜清官。只可惜自古以来,没有哪一条法律惩治说假话,所以有人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1985年拓宽西门大街,老衙门旧址也完全消失了。只有老衙门的名字,在少数耄耋老人的记忆中尚未湮灭。
作者:徐云子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