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海归”者,海外留学归来也。中华绒螯蟹,顾名思义产自中华,甚至为中华所特有。但是,在普通人越来越感觉到今日之蟹已远不如昨日之蟹鲜美时,水产专家却告诉我们:我们今日所食之螃蟹,已远非纯种的中华绒螯蟹;而要想吃到纯种的中华绒螯蟹,就必须从遥远的英国莱茵河引进“海归”派中华绒螯蟹的种苗!
吃了一千多年螃蟹的中国人,何以要外国人来为我们培育螃蟹的种苗呢?
原来,中华绒螯蟹早先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的湖泊里,它的生命周期一般为2年多,正常中华绒螯蟹是游到海里去产卵,而产完卵后它们就自然死亡。而那些蟹卵发育成蟹苗后又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回到湖泊或者江河里生长。这样一个过程非常像大马哈鱼。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许多水利工程,比如大坝、船闸的建设,基本上破坏了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链,江河及湖泊内的蟹很难游到海里去产卵,有的即使游到海里产卵了,但是蟹苗成熟后,却又不能返回到江河或者湖泊中生长。这样,纯种中华绒螯蟹就越来越少了。
另外,从上世纪90年**始,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开始大力发展河蟹养殖。长江里的纯种中华绒螯蟹蟹苗一度被捕捞一空。受利益驱动,人们从辽河水系和瓯江水系引来蟹苗养殖,使得原来纯种的绒螯蟹与“辽蟹”、“瓯蟹”杂交,严重破坏了绒螯蟹的种质。与此同时,近年来污染加剧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江河湖泊中的沉水植物大量减少,许多大闸蟹从躲藏在水草中的“隐居蟹”,变成了钻入泥中的“穴居蟹”,个头和滋味由此每况愈下。
螃蟹一生只产一次卵,随后就死亡。因此一旦杂交变种,便很难再找到纯种蟹培育提纯。
那么,中华绒螯蟹又是怎样游到莱茵河的呢?这又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次历险。
原来,100多年前作为通商口岸,上海吴淞口停满了各国来的商船。这些商船采购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运回国内。为了增加稳定性,要在货轮的蓄水舱内灌满压舱水,最初的蟹苗就随着压舱水进入了这些远洋货轮,飘洋过海到达了欧洲。由于莱茵河水系没有宽阔的河道,货轮纷纷把蓄水舱中的压舱水排出,使船体上浮,便于航行。幼蟹趁此机会便进入莱茵河、泰晤士河等水系定居下来。而在欧洲又没有其它的淡水蟹,中华绒螯蟹就这样在自己的种群中繁衍起来,品质非常纯正。
今年六月,上海的水产专家从提纯中华绒螯蟹的目的出发,已经从莱茵河引进了“留洋”的中华绒螯蟹。据说到明年,“海归”派纯正的中华绒螯蟹就可以重新爬上国人的餐桌了。
从中华绒螯蟹的“海归”,再缺乏想象力的人都可以看到环境恶化和无序建设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但我以为,缺乏基本的生态观念和成熟的进步理念才是我们从蟹的“海归”这件事上更该进行反思,也是最应记取的教训。
第一,生态观念貌似远离人的本身,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却是与人最密切、关系人长远利益的最大事;虽然,外国人对中国人视若上品佳肴的蟹,是当作害虫,不屑一赏的,但此蟹毕竟乃中华所独有,又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存在,自然应有长远的眼光予以规划保护。虽然因为大面积的养殖,蟹已到了泛滥的程度,但举国食蟹而纯种的蟹却牵在人家手里,这样的事,是不是太被动、太说不过去了呢?小小一只蟹也许并不如稻米、猪牛那样举足轻重,但是,大到煤炭的挖掘、石油的开采,是不是就讲究理性、讲究生态了呢?我们只知道日本人买了中国的煤去填海,买了中国的一次性木筷去囤积木材。在现代历史上,因一味讲究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又重新陷入困境的国家并不在少。
第二,后发国家习惯将自己的落后看作是单纯的经济滞后、物质财富的贫乏,所以,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在一定的时候还确实能够获得显著的成功。但这种成功是短暂的,它有时就像在不良环境下生长的个体超大的螃蟹,产量是陡增了,而品质却大幅下降,以致纯种中华绒螯蟹还必须到莱茵河引进了。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她到底应当向世界上发达的先进国家学习什么?是技术?是制度?还是成熟理性的进步理念?国家兴衰和历史变迁的无数教训表明: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的衰败才是最最可怕的事。螃蟹当然算不得什么,但京剧呢?苏绣呢?已经植入了国人精神血脉性中的长城、长江和黄河被短视者和局部利益争夺者者疯狂蚕食,以及无数因为缺乏市场诱惑而惨遭灭绝的精神国宝呢?还有我们的教育中因为一味追求功利性的就业和立竿见影式的收获而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呢?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没有了根,无论她走多远,也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论她有多强,也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因此,中华绒螯蟹的“海归”,并不足喜;再鲜美的螃蟹,不吃也罢。但是科学的生态观和理性的进步观的引进,却是中华所渴望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作者:夏桑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