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常常看电视新闻,常常被电视媒体人那种莫名其妙的自负激怒,还有那种刻意形成的、世俗的慵懒思维:把典型当神,却不把普通大众当人。特别是在做那些迎合性的主题报道时,在对不同地域的普通人进行采访以示人群广泛、意见一致时,那些活生生、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成了“群众”、“市民”或“××(地)干部”、“××(大、中、小)学生”这样的称谓。暂不论一人何以称群,一人何以为众,也不说以一种社会角色示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代表或涵盖的作用,只是认为,这种故意隐藏被采访人真实姓名的做法,不仅使新闻的真实性打折,而且也是对普通人独立人格的蔑视。
我一直认为姓名在作为符号之外其实拥有更多的内涵,譬如说尊严和独立性,还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的印迹等等。而所谓的好名字,又不仅仅在高亢或类似伟人、明星,而在其作为“这一个”的字面本意的暗示和在后天重塑的独特内涵。
古代中国人惟有贵族和士人才有资格拥有姓氏。战国后,社会剧变,政治、思想渐渐开明,普通人开始能够获得自己的姓氏,虽然有时是皇族所赐,但在奴隶和编号之外,终于有了自己的姓名,却是独立人格意识的苏醒。及至今日,每个人一生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起名,虽然多数情况下都难免重名,都难以做到仅此“这一个”,但却肯定是这个人独立人格的最佳外在表现。甚至相比较于西方某些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更高的国家,中国人民的姓氏更具独立性,譬如中国的女性公民,1949年以后出生的就极少以其夫姓为前置称作“××氏”了。
所以,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被人直呼其名,并且连名带姓地称呼,应当是件荣幸和骄傲的事情。但事实并不如此,除非在真正利益和荣辱平等基础上的群众,人们常常忌讳他人对自己直呼其名:在亲缘群体中,人们以辈份和年岁论,所谓的尊称是最高的礼仪。除此,无论其它事件做得多么完美都将遭人白眼;而在公众场合,人们一定要以他具有的社会价值,并且更多的时候只是以其社会角色和公职身份称之,仿佛惟如此不能表达自己的真诚和敬意。
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角色优势的人,特别在乎别人对他姓氏之外的称谓,并从内心反对他人直呼其名(认为那是一种冒犯和不敬);相反,社会地位低、角色普通的人,却渴望他人直呼其名以淡化附着在他身上的其它不愿被张扬的成份(认为这是一种亲切和接近的表示)。而所谓的社会地位高低、角色的优劣,只是相对的概念,不同情景下的人,总是处于不同的角色认同之中。所以,归根结底,姓名和称谓的尴尬处境,除了亲缘关系中的论资排辈是源自传统儒家礼仪的长期浸淫之外,世俗的公众场合和社交礼仪中的称谓以及种种心理变化,其实还是受官本位思想毒害之故。
姓名和称谓,虽然只是一个人的外在标签,但影响的却是一个的内心感受。这种内在感受,其实就是外在标签烙在这个人内心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可以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存方式和行为准则,并且最终影响到这个人对社会的价值。
姓名给予人的是独立意识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坚守,而社会称谓是弱化一个人作为“这一个”的独立性,使这个人趋向于流俗、从众和人格裂变。所以,依我看来,称谓的使用是有节制的,使用的场合和时机应当限于称谓的本义所必须涵盖的事务中。而姓名却是应当被鼓励用作公开而普遍的称呼,而不是相反,像诸多电视新闻中只以一种社会角色标示,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
这是因为,在一个以姓名为主要的外在符号进行交流的信息化社会里,隐藏和漠视一个人的姓名,无异于扼杀他作为“这一个”人的尊严乃至生命。
作者:夏桑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