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1)动人的传说
“关于太湖、滆湖和我们金坛洮湖的由来,除了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外,在民间还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传说故事,其中最动人的当属七仙女的传说了。”孙晓锋说道。
相传,玉皇大帝生了七个女儿,她们个个长得如花似玉,人称“七仙女”。一天,七仙女听说太上老君的兜率宫里有大、中、小三面铜镜,不光能照面容,还能看到人间,是三面难得的宝镜,就十分想借来一看。可太上老君十分吝啬,根本不肯答应七仙女的这一请求。在一次蟠桃盛会时,七仙女们趁太上老君赴蟠桃盛会之际,偷偷溜进了他的兜率宫,拿走了他的大、中、小三面宝镜。
透过宝镜子,她们看到自己果然如鲜花般水灵,比自己想象得还要美三分,把镜子反过来看时,只见凡间青山环抱、绿水悠悠,女的在纺纱采茶,男的在耕种读书,一家家相敬如宾,一村村鸡鸣狗吠,这里,正是富庶一方的江南常州。七仙女觉得镜中的画面比三十三重天宫里要好得多,美得多!从此,七个仙女看得生起了“相思病”,变得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在仙宫里对着三面镜子照个不停。
一次,玉皇大帝去看望女儿,发现她们正拿着太上老君的三面铜镜照着,知道她们留恋人间美色,于是将这三面镜子从女儿们的手里抢了过来,顺手往下界扔去,落到了苏南大地上,化成了三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有一天,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终被住在由小铜镜变化成的“小湖”旁的董永卖身葬父的事情深深打动,便偷偷逃出天宫,下凡到“小湖”旁的常州金坛董里(即“董永村”),与这位叫董永的人做了夫妻,演出了一场妇孺皆知的“天仙配”。
后来,人们觉得铜镜原本是太上老君的,就把由铜镜化成的最大的湖叫作“太湖”;不大不小的湖隔在两湖中间,就去“耳”改“水”,称之为“滆湖”;最小的湖,由于是七仙女下逃之处,故改“走”为“水”,称作“洮湖”,今称“长荡湖”,这就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的太湖、滆湖和洮湖的由来。
2)太湖和洮湖之间的滆湖(西太湖)由来
滆湖俗称西太湖、沙子湖,南北长25公里,东西平均宽6.6公里,现有水面积24.9万亩,常年平均水深约1.3米,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是江苏五大湖泊之一。
对于滆湖(西太湖)的由来,孙晓锋介绍道,武进区西湖街道驻地原是滆湖的一部分,1971年因围湖造田才变成旱地,在该处附近曾发现东汉早期的墓葬,说明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而最早提到滆湖的是三国时东吴经学家虞翻,他曾言“太湖有五湖,故谓之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具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说明虞翻时滆湖已经存在,而虞翻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233年,因此可以断定滆湖的形成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
而关于滆湖的取名由来,孙晓锋表示,在常武地区的地方志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但是,宋《祥符经》记载有“(滆湖)多白鱼,南连沙子,昔有滆姓人携龙壳归,地遂陷。”可见,滆湖是因一场陷落地震而形成的。“滆”是个多音字,一读“革”(gé),另一读“核”(hé),而古代一般读作“核”,“陷”在常武地区的地方方言中读“寒”(hán)音,与“滆”字古读“核” 音相近,古人用字只要字音相同或相近即可通用,滆湖之“滆”字古读音既然与常武地区地方方言“陷”字读音相近,则滆湖取名很可能即是“陷地成湖”之意。而另一种说法是,陷落地震之前湟里与南夏墅等地是连在一起的,而“陷地成湖”后,两地却被“隔”了开来,故称之为滆湖。
为此,孙晓锋解释道,西太湖自古就是滆湖的俗称,用俗称进行宣传是无可厚非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金坛有个洮湖,俗称长荡湖。长荡湖大闸蟹、长荡湖籽虾等都很有名,如果说洮湖大闸蟹、洮湖籽虾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一个地方用俗称作宣传甚至比用正名更有效,这对传承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都会带来一定的裨益。当然,如果是正式的地名著作、地名文件等,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标准地名——滆湖。”对于近几年“西太湖”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倾向,孙晓锋表示,这方面除了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首先,西太湖这个俗称比滆湖好听,容易打响西太湖产业品牌;其次,“滆”是生僻字,不容易辨认和记住;再者,武进于近年先后成立了西湖街道和西太湖生态休闲区管委会,故“西太湖”使用频率高于“滆湖”就显得很正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