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一带,特别是罗村人,每年清明节家家户户喜欢吃一种饼子,叫丝绵草饼。
茅山脚下,自然环境优美,土壤肥沃,风调雨顺,此地生长一种别处不多见的奇特的小草——丝绵草。
丝绵草生长在梯田里、山坡上、田埂边。叶子粉绿色,看上去白乎乎的,粉茸茸的。丝绵草的叶子长约三厘米,宽约半厘米,叶子两端钝尖,其形状酷似长形葵花子。叶色白中透青,青中现白。拉断叶片可见粉绿色丝绒状物质。清香——是一种幽幽的青草的芬芳。因为这种小草的茎、叶皆含嫩嫩的丝状物质,当地人称之为丝绵草。
每到清明节前,茅山脚下几个乡镇的山区农家,几乎家家都会到田头、地头、路边去采撷丝绵草。采摘丝绵草也很讲究:拇指和食指配合,掐住丝绵草的芽头轻轻一摘,犹如采摘春茶一般。一个芽头可以带二三片嫩叶。
鲜叶摘回来以后,先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石臼或瓦钵子之中,用幹面棒(或小木棍)轻轻捣烂、捣绒;再将糯米粉加入臼中,再舂;如果觉得米粉太干,丝绵草的汁液不能将米粉调和充分,此时可加进少许清水,再舂。待到草、面、水充分拌和揉合成面团时,将面团铲进小盆中。此时,面团呈暗绿色,有小草的清香,淡幽幽的清香十分诱人。
接着,启锅、打火,锅内飘点菜籽油,将面团做成洋钱大小的扁饼子,下锅油煎。用文火将饼子煎至微黄透熟,起锅。此时,一股清香四溢,能撩出人们隔代的馋涎。咬一口,唇齿生香;嚼一嚼,沁人心脾。
丝绵草清香可口,芳香入脾,能健脾、宽中、除烦、清肠胃;内含缕缕嫩丝,为最佳膳食纤维,有祛滞、排毒之功效。
大凡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风、习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俗活动,一道菜,一种甜点,能千百年活在当地人们心中,千百年传承不衰,这其中必然有它的深刻的内涵,有它一定的文化底蕴。
茅山脚下,以罗村为轴心的山区几个集镇的“山里人”,每逢清明节都喜欢吃这种丝绵草饼,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一,丝绵草早春出土,抽芽生长,至清明节前,长成棵、长成簇,叶片肥嫩,一股清香正纯,带着春阳的精华,携有春风的信息,含有春雨的灵动。真所谓“一物一道,一叶一禅”。此时,人们用此草做成饼子而食之,就像人们在清明节吃韭菜炒螺蛳、吃马兰、吃荠菜一样,是人的五脏六腑与季节的一种同步与沟通,是人的心神气血与大自然的一种互动。真所谓“让春天走进心中”。
其二,是因为这种奇草的名字:丝绵草,谐音“思念草”;丝绵饼,谐音“思念饼”。此饼之中,含有嫩丝缕缕,清香幽幽,食之情思绵绵不绝。
历古以来,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是悼念亡灵的日子,是怀旧的日子。人们在清明节总是要寻找一种方式,寄托哀思。丝绵草,以及用此物做成的饼子——思念饼,就是人们祭祖悼亡情怀的一种依托。
其三,是此草的颜色奇特。百草皆为绿色,唯此草白色也。虽然它白中含青,青中现白,然而远远观之,它就是白色。
白色,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古公认的“孝色”。白色,表示纯洁无瑕,率真坦荡,忠贞守节。送葬时孝子的孝服,是白色;清明节坟头上飘的纸钱,是白色。所谓“缟素满堂,为之孝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孝。纤纤小草,难得白色,唯有丝绵草是白颜色。丝绵草,默默无闻,然而它却点出了孝道的主题。
其四,是丝绵草的内质——含有绵绵嫩丝,丝丝相连,情思不绝,取意草折丝连。表示人们牢记祖恩宗训,怀念已故的亡灵;默抒“一别阴阳成两界,此情绵绵无绝期”。
丝绵草,是生长在山区人民心中的一株奇草;丝绵饼,是一道茅山地区千百年传承不衰的富有浓厚文化含量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