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古时的金坛,山清水秀,风景名胜众多,位于金坛市区小南门外1.5公里处的乌龙山,也因竹林茂密,塔寺巍峨,而有乌龙叠翠的美名,成为旧时金沙八景之一。
面积约100多亩的乌龙山,又名顾龙山,地脉起自茅山,山形如拳隆起,海拔仅21.2米,山体多为花岗岩石,山上元朝时期的圆通庵、宝塔寺和明朝时期的龙山塔、吕祖庙、季子殿等文化古迹依旧留存至今。
每到闲暇时,这处静静伫立于丹金漕河岸边的幽静山林,会引来很多人流连休憩,嬉戏的人们谁能想到,600多年前,这里曾经进行过一场生死战役,乌龙山也是因为“迴龙顾主”而得“顾龙山”之名。
说到迴龙顾主,这个主指的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话说元朝末年,群雄割据,战火纷飞。当时的朱元璋率军攻克现在的南京后,在金坛一带遇到强敌陈友谅被打得落荒而逃,陈友谅军队一路强追猛打,追赶到城南乌龙山。情急之下,朱元璋躲进一个洞中,谁知不一会儿就有蜘蛛前来织网,并且将洞口封住,等追兵到来时,看到洞口蛛网完好无损,便往前追去。
死里逃生的朱元璋并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在这里安营扎寨。由于乌龙山在漕河之滨,不仅水陆交通畅达,攻守两便,而且山清水秀,风光宜人,还可南望平湖澄碧,西眺远山绰约。当时的朱元璋更是踌躇满志,登上顾龙山山顶,像当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那样,赋诗一首,以抒发自己一统河山的豪情壮志。
望东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凤竹姗姗。尘不染,浮生九寰,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朱元璋这首古乐府共十四句,真是字字情真、句句意切,为纪念朱元璋与顾龙山的这段佳话,并立明太祖碑,建御碑亭,从此,金坛顾龙山声名鹊起。
如今人们依然可以从顾龙山的一草一木中寻找到当时激战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山顶御碑亭的石碑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虽然在随后的数百年发展中,顾龙山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但是依然不减它当年风采。
顾龙山因其“青绫绕水色,翠羽叠山容”而享有乌龙叠翠的美誉,堪称金城南郊的璀璨明珠,而山上的龙山塔、宝塔禅寺、圆通庵、吕祖庙等历史古迹也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圆通庵是顾龙山上最为古老的建筑,初名为“新兴院”,由梁武帝大同年间僧人妙高和尚所创,元代延祐年间重修时已有大悲、弥勒等四座佛殿。明正统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47年,住持道颖向朝廷上书,奉旨赐名为“圆通庵”。
不仅如此,顾龙山还曾是历代文人聚集的地方,南宋金坛籍诗人刘宰的儿子刘山翁就在此会友,并写下了史上第一篇吟诵顾龙山的诗篇,名为《九日游龙山》。
刘宰不仅是当时著名诗人,更因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器重。“欲昌一县之民,必兴一县之学”是刘宰当时的治学思想。公元1271年,刘宰将位于茅山的茅山书院迁到了顾龙山,创立了龙山书院,聚徒授课。龙山书院也成为了当时金坛的最高学府,久而久之也成为了金坛文人的汇集之地。
明正德十一年,当时的金坛知县刘天和任,将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龙山书院恢复重建。而在顾龙山内,重建次数最多的就要数龙山塔禅寺了。
龙山塔禅寺又称宝塔禅寺,建于元仁宗延祐七年,据记载:康熙十九年,夏雨成灾,塔崩殿毁,二十年后重建。咸丰十年又毁,光绪年间再建后,改名龙山塔禅寺。
塔禅寺主要建筑有三进殿和龙山宝塔,大殿供奉的主佛是佛教教祖释迦摩尼,两侧供列着十八罗汉。龙山宝塔本名大圣塔,又名乌龙宝塔。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龙山宝塔高约40米。塔身是用大青砖胶以糯米汁扮石灰浆砌成,七层七组,平面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级收分的锥形整体。塔顶有通天木穿出8米,巧妙的固定塔身和塔刹,时至今日,人们也不禁要感慨数百年前匠人们的精美工艺。
在顾龙山南,有一座传说是道教仙人吕洞宾行宫的吕祖庙,吕祖庙建于明朝时期,清朝年间曾经重建,咸丰十年被太平天国起义军烧毁。为了纪念纯阳真人吕洞宾,后人对吕祖庙进行了复建。
顾龙山自瞻茅山群峰,山峦起伏,状似游龙,南眺洮湖水面,烟波浩渺,形似浮云,在青山绿水间,顾龙山也成为集儒、道、佛三教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