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二十四节气与常州民俗》之 芒种农家正大忙 送花神 祭关公 青梅成熟 端阳裹粽子龙舟竞渡
今年6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第九个节气芒种。
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上一年深秋时螳螂产的卵已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停在枝头鸣叫,与此相反,平时爱学其他鸟叫的反舌鸟,却因为感应到阴气而停止了鸣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的叙述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农谚有“蚕老一时,麦老一刻”的说法,就是指丰产要丰收,抢收十分急迫;二是指晚稻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时候。春争日,夏争时,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培的“三夏”大忙的高潮。农谚说得好:“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三是指芒种开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开始进入“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梅雨的多少,对稻谷的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梅雨很受老百姓的重视,梅雨来的过早或者是来得过晚,都会对农作物成长带来损害。进入梅雨的日子俗称“入梅”,梅雨结束的日子叫“出梅”,具体日期由各地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略有偏差。
芒种节气期间常州有两个特别的民俗,一个是送花神;一个是祭关公。
送花神风俗是:农历二月初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而到芒种,已经是农历五月,这个时期已经过了花开时期,群芳摇落,百花凋零,花神退位,人世间便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它给人类带来的美。于是,民间有了与迎花神对应的节日送花神。如何为花神送行呢?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因为这个习俗已经不存在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给我们提供了形象的资料,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送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大观园里,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扎。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面对花谢花飞,不禁顾影自怜,感慨良多,便有葬花之举,还吟出一首令人心碎的葬花词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性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芒种节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为花神送行的热闹场面,从某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很是值得现代人深思。
祭关公风俗是:传说农历五月十二是关圣帝君(关羽,民间称“关公”)生日。常州地方上祭关公的风俗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那时,民间美传关羽“降汉不降曹”、“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的忠;“桃园三结义”、“古城会”、“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的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的勇,还有“刮骨疗毒”时神医华佗对关羽是“真天神”的赞叹!百姓更是尊关公能御灾除患,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于是,在关圣帝君生日这天举行“关帝庙会”,祭祀关羽。有不少人家还在家中专门设有神龛,供奉关羽的画像和雕像。这些像有站像和坐像:站像作丁字步、左手理髯,身体略作倾侧,双目定视前方;坐像侧身靠桌,左手理髯,右手捧读着《春秋》。祭时,除敬献祭品和恭敬香火之外,还用竹子做成弓、矢,挂在关公神座上,说是可以使家里孩子易养易长,逢凶化吉。
后来,又有了农历五月十二“关公要磨刀”的说法,说是这天关公要过江到吴国去“单刀赴会”,行前自然要磨砺他的兵器青龙偃月刀,磨刀要用水,因此这天大多会降雷雨,那雨水就是关公的磨刀水,那雷声便是关公磨刀发出的声音。农历五月十二通常处于芒种或夏至节气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于是,就有了“大旱不过五月十二”、“五月十二雨,关公磨刀水”的民谚。
明清时,常州城内的常州府与武进、阳湖县衙的官吏,在农历五月十二这天都会香汤沐浴后,前往关帝庙,参加盛大的祀典仪式,虔诚地进香为关帝祝寿,城乡百姓也纷纷前去叩拜烧香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芒种时节正是青梅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青梅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在夏朝就已经有了,三国时又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再后来就形成了芒种时节煮梅的食俗。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青梅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有在里面加入紫苏。还有一种是用乌梅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制成消夏佳品――酸梅汤。再在酸梅汤里加入桂花卤,然后冰镇饮用,味道特别的好。
在芒种这个节气里,常州有一个重要民俗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风俗。常州端阳节风俗名目繁多,最主要的风俗有三个。
一个是裹粽子吃粽子。裹粽子吃粽子是常州人家过端阳节的主题,裹的粽子品种有肉粽、豆粽、咸鸭蛋蛋黄粽和米粽,形状有几张粽箬拼在一起裹成像漏斗一样的“三角粽”,像枕头样般的“元宝粽”,一串一串连在一起的小脚“四角粽”。粽子裹好后,多数人家把鸡蛋和咸鸭蛋与粽子放在一起煮。让粽箬的清香,加酒腌制出的咸蛋的酒香,米和豆类的醇香煮出混合的异香味来。煮熟后粽子先要用来祭奠的,祭奠涛神伍子胥、纪念遁入深山的介子推、追怀孝女曹娥等等。
二个是“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常州人过端阳节的重头戏,有首“龙舟处处有,毗陵最为盛,舟广不逾步,金鼓振鸟飞,火龙似出海,云溪不夜天”的诗,说的就是130多年前白云渡龙舟竞渡的盛况。那时的龙舟长约二丈左右,彩屋三层,高五六丈,四角枋柱,插遍各色彩旗,中舱设有吹鼓手,划时鼓号连天、声势很大。船两旁有16人划浆,称为“划手”;蒿师手执长钩立在船头,称为“头蒿”;船上建有一个小亭子,上面站着一位潇洒可爱的小男孩,打扮成“龙头太子”;船尾高0.3米左右,上面系满各色彩绳,随风飘荡,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船尾很考究,还做成各种戏文,如“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称为“钨艄”;船舵大都是刀式,执舵的人称为“掌舵”。竞渡时,场面极热闹有趣,河中龙舟灿如织锦、画楫如鳞、水如溅珠,金鼓之声与水声相激,喧声震天。各船互不相让,十多条船你追我赶,你奔我跑,各显本领,犹如出水龙腾。这时男女老少几乎倾城而出,白云古渡,人头攒动,商贩云集,欢呼笑语连续不断,叫卖之声不绝于耳。“龙舟竞渡”也是凭吊屈原的,不过古时常州赛龙舟不仅“最为盛”,而且还独特。说独特,别的地方划龙舟也就同一龙样,常州别号“龙城”,有“自古兰陵号六龙”的说法,南唐时徐铉为常州内子城南门上挥毫写下篆体“常州”,字如“金钟罩六龙”;清乾隆时常州文人褚邦庆也在《常州赋》中写有:“而况城号六龙,恰值六龙频降”。所以竞渡的龙船有6种,城内是五色龙,东门是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南门是白龙、北门是乌龙,汇聚争相竞渡,飞行水上,倏忽往来,日以夜继,挑灯竞渡时,一条条光灿灿的火龙在白云渡齐飞腾般争游,显得更加精彩。
三个是驱邪避恶。端阳节清晨,常州家家户户都会取回来大把大把的艾草,用红纸裹在扎成束的艾草下端,插到门头和窗台上;在房间的床架边,挂起两条由多个菱形组合的雄黄香襄床饰,地板角落撒点雄黄酒;把“煮粽子的水”与菖蒲、艾叶煎成汤,用其根茎蘸着遍洒居室;在孩子们臂上缠五色丝,胸前挂一连串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物特制的五彩香囊等饰物,还在脑门上写个大大的“王”字;然后再在大门口、客堂里点燃艾叶气薰,以驱邪避恶。五月端阳节后,天气转为湿热,百虫还阳、五毒俱长,这个时节人一时不能适应,最容易引发疾病。因此,端阳时节的习俗,都以避邪禳毒展开的。悬挂艾叶是因为艾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药用价值很高,能驱蚊虫;采集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锅里煎汤给孩子“洗艾浴”,既能清洁皮肤、祛除疮疖,也可使体轻神旺,以防“疰夏”;喝含有三硫化二砷的成分的雄黄酒,是想以毒攻毒,防病驱邪。
常州还有一个报恩感恩的习俗。这个习俗就是每年端阳节前,无论是新女婿还是老女婿,都要扎包子“张端阳”,俗称“张丈母娘”,礼品可以是咸鸭蛋、皮蛋、红糖、枇杷、绿豆糕、烟酒等物品,新女婿送礼的分量要比老女婿重点。“张端阳”实际上是小辈对长辈养育成长的一种报恩感恩形式。另一个是“张师傅”,旧时学手艺、学生意,都是师傅带徒弟,俗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三年学徒满师自立门户后,在端阳节前带点礼品去看望看望师傅,叙叙情,以示不忘师傅培育之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