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发现:金坛城东盛西衰之变确确实实地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像金坛这样被一河所割、以桥相连的城市,有许多许多;但是,像金坛这样在短短的30年间,河东河西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巨大逆转式变化的城市,却很少很少。
城市是因为商业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商业的繁荣与否是衡量一个城市盛衰的重要尺度。
当时河东河西的面积也大致相当,但河东明显萧条,而河西作为城市政治商业文化及人口居住的中心,却异常繁荣(20世纪60年代县政府才由河西迁到河东)。
但最最繁华的市中心,却是在河西的小南门和西门一带。布店、饭店、茶楼、书场,日杂百货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戏院就有大华和金沙两家,小南门的日月池浴室,那可是有点身份的人才能进得去的;而河东则要冷清得多,沿河巷只有一些豆腐店、弹棉花店,虽然也有思古街和司马坊几条老街,但都是一些小商小贩,城里人要买个大件或者选个好的商品,大多要过桥到河西去买。
虽然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河西依然不断有精彩之笔:西门大街是当时金坛城最宽阔的街道,虽然当初的宽度还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西门大街63幢是当时金坛最早也是最高的商住楼:六层,着实让金坛人稀奇了不少时日;文化新村是当时金坛最早的居民小区,虽然现在几乎成了金坛居民区中最陈旧的标本;1980年代末,金坛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幢商业大厦,也是耸立在南新桥畔的河西。
file:///C:\Users\ha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2F0.tmp.jpg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河西衰落河东兴盛的具体年月,丹金溧漕河的拓宽,拆掉了小南门闹市的大半边街,也许是极其重要的转折。真可谓盛亦河运,衰亦河运。
file:///C:\Users\ha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2F1.tmp.jpg 今天的金坛城,依然被一河所割,但在规划的市区面积中,河西面积仅为河东的五分之一左右;而据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统计数据,22万城区人口中,河东河西之比大约为7:4。由人口悬殊之比所折射出来的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巨大落差。据房管部门的资料显示,河西土地的一类区仅占河东的三分之一不到,而三类区在河西却明显居多。
file:///C:\Users\ha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92F2.tmp.jpg 商业格局的变化与人口之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随商业密集区而聚,商业追人口密集区而驻。
这确实是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与30年前相比,今天河东的居民极少有到河西商家购物的,而河西的居民,许多时候倒是要到河东购物,特别是在选购一些家庭大件的时候,与当年的情景整个地颠倒了一下。一些东店西迁而前赴后继般衰落的商家,“关门大吉”的华联商厦,不断易主的商业大厦和早已消失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城西商厦,其命运之艰难固然有管理及内部运作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人气和商业的运脉缺乏可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今天河西衰而河东兴,不仅于此,在文化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还在工业企业的布局上都有着很大的反差。
虽然像金坛这样在短短30年间,东城西城发生如此巨大的逆转式变化的城市并不多。但30年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老城和新城的关系,却是每一个城市都遇到的问题。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新区”
近几年,金坛政府又根据金坛城市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制定了城市建设东扩南移的科学发展战略,进一步拉动了企业、商业和居民区向河东发展的势头。
滨湖新城定位于城市未来新中心,不是说三年五年就能完成的目标,一个个商圈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史。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离不开消费的带动,而作为消费聚集地的商业地产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影响着城市格局,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与消费理念,改变城市经济以及城市区域价值度。
金坛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城市综合体越来越多既是提升了城市品位,也充分反映居民的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与消费品位在不断提高。使得金坛城8成以上的小区居民都能在15分钟内到达离家最近的那个“一站式综合体”。同样出现的社区商业综合体改变了传统社区商业“小而散”的形态,逐步解决沿街底商与社区居民的矛盾,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成功做到了给社区居民生活“补光”。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推动了商业版图的扩张和演变,同时借助现代化的交通便利,扩大整个金坛的商业版块,各商圈关键是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错位经营,别再互喷哪里哪里关门关门,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祝金坛越来越繁华。
大力发展的滨湖新城,但无论怎样,“旧城用减法(传承)、新城用加法(发展)”的做法是既促进城市发展又保留一个城市独特风格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