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拥有一个可以藏书、读书、写作的书房,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书房之梦已经做了近半个世纪。这并非是我故弄玄虚、夸大其词,殊不知,在过去缺衣少食的日子里,人们首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只求不风餐露宿、流落街头,哪里能奢求什么书房?
说来也真奇怪,越是在那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家庭里,我居然越想入非非,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房,一个并不很大,但能放下一桌、一椅、一只书柜,一个完全属于我支配的淡泊而又宁静的书房。我明明知道,家境贫寒,书房是遥不可及的。然而,这个书房梦却时常盘旋在我的脑子里不肯飞去———从黄髫小儿到花甲老人。
我常常暗自思忖,自己虽然不具备梁实秋那种轻松洒脱的君子风度和学者涵养,但却十分钦羡他在重庆郊外山坡上的那间外观不美、结构不牢、位置不优的,既不能挡风蔽雨,又不能隔绝干扰的“雅舍”。尽管,那间“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雅舍”不能与那些豪宅华屋相比,但在那间“雅舍”里,他秉烛夜读、奋笔疾书,读出了浩瀚乾坤,写出了千古名篇。而我,一个平庸书生,远不能望其项背,但很想能拥有他的那间“雅舍”,那间“入夜,‘则鼠子瞰灯’,黄昏,则‘聚蚊成雷’”的“雅舍”。
我开始萌生书房之梦的时候,我们家连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没有。爷爷是从苏北逃难过来的,父亲12岁背井离乡,从学徒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一直生活在邻县的小镇上。小镇上没有自己的房子,长期以来,父亲带着全家老小先后分别租住在小镇的大街上、小巷里。
在小镇上,我们一共租住过三处地方。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家租住的第三处地方是在小镇的后街,那是一条狭长巷弄顶头的两间低矮平房。这两间平房,经过父母殚心竭虑的设计和布局,分成了四块:一块,是卧室,搁大小两张床,住七口人,占北面一间房的3/4;一块是厨房,与卧室隔一堵腰墙,占北面房间的1/4;一块,是餐厅,也是客厅,还是我们弟兄几个共用的书房,占南面一间房的3/4,它与厨房毗邻而居,且连为一体;最后的一块,是一方猪圈,虽然看上去不雅,却是利用价值最高。这里,占了南面一间房的1/4。一进我们家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用废砖乱石垒起的半人高的猪圈了。那时候,人多房子小,经济又十分拮据,父母亲为了使住房利用率最大化,还在卧室的地面上养起了兔子,在卧室的半空中搭起了阁楼。
平时,最被我看中和惦记的,就是这个阁楼了。虽然不大,也不高,走上去“咯吱”作响,但那上面有从明瓦里透出来的一束阳光,于是,我憧憬着把阁楼变成我梦寐以求的书房。我想象这就是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呕心沥血,写出一篇篇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的“亭子间”。然而,在那个时候,我不敢说,也不能说,那个小阁楼已经被一捆捆柴草、一堆堆破烂和坛坛罐罐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虽然我的住房也曾改善过,但由于两个儿子先后读书,妻又来到了校办厂做工,我的家就一直安在了学校的公房里,即使在我调进城后的10年时间里,我依然还是住公房。既然是公房,那就只能提供最基本的食宿条件,谁还能指望有个书房呢。
如今,两个儿子都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像模像样的书房,我这个做父亲的才意识到,要给自己的书房梦做个了结了。在退休前夕,我终于在城里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其中有一室,就是我苦心孤诣、孜孜以求了近半个世纪的书房。
作者:黄生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