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金坛过去有“金沙八景”:乌龙叠翠、南洲渔笛、白龙澄碧、漫塘春水、北渚莲舟、洮湖夜月、四平夕照、三峰晓云。这些历史景观大都已被岁月的尘埃所改变或湮没。但有的仍能从老地名找到它们的位置,如乌龙山、南洲、白龙荡和洮湖等;有的虽无地名,也能从词义解读比如方山四平和茅山三峰。至于“北渚莲舟”,因有一个“北”字,即指明它的位置是在县城北面,今日东村的东南方,就是过去的北渚荡。只有“漫塘春水”,相传在县城东北郊,然而究竟在什么地方,往往说法不一。今天不能搞清楚,以后恐怕更不会有人知道了,我们也不能把遗憾留给后人。
顾名思议,“漫塘春水”是以水为景,自然少不了水,可由水上溯而寻觅,县城东北郊确有一处地方,池塘纵横,景色清幽,芳草萋萋的小径上,似乎能看到刘宰的足迹……
我第一次走到这地方,是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年,那是随父亲去那里寻找我母亲的坟墓。金坛沦陷前夕,我母亲即去世,葬在附近荒地中。时隔数年,一些土地已被村民平整耕种,有了变化,再也找不到我母亲的坟墓,父亲一脸沮丧,两眼含泪,怏怏而归。但我对这地方的景色,却有很深的印象。只见菜花堆金,麦苗凝碧,大小池塘相连,映着蓝天白云。远处有竹篱茅舍,参差烟树,宛如一幅充满幽韵野趣的画卷,是大自然用传统技法精心挥洒而成的杰作!几十年来,它在我记忆中都没有褪色。
1957年,我父亲去世,又葬在这里附近的一处义塚地(过去安葬棺木不需花钱的地方称“义塚”),后来祖父母相继去世后,也把他们的骨灰埋在这里。我每年清明去扫墓,这里景色依旧,到处弥漫着青草与野花的芬芳,仍是“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塘里“天光云影共徘徊”,还能闻到南宋时代漫塘春水所特有的气息。
大约到了1960年代中期,因供电部门要建东郊变电所,这里的坟墓需全部迁走,便将父亲和祖父母的墓迁到离此不远的另一处义塚地。墓虽迁到别处,但每年清明扫墓,还要经过这里。不过,年年岁岁天相似,岁岁年年地不同,年年都有变化:楼房增加,田地减少,池塘变小。那种恬静的水墨江南、唐诗里的江南画卷,也渐渐地变得模糊起来,失去原来画面的色彩。
1993年,全市平坟还田,我又将祖坟迁至花山公墓,从此就没有再来过这地方。近日遇到老友冯劼,在闲谈中说起漫塘春水,想不到这里竟是他外公家的祖产,有一百余亩,除租给佃户耕种外,自家也种了一部分,他儿时常随大人到这里来玩耍,对这地方的印象同样很深。听老一辈人说,这里就是当年刘宰的“漫塘春水”,因此这里的地名一直叫“花园塘”。也就是说,这里的池塘是刘宰花园中的遗迹。1940年,冯勤的外公去世以后,家道中落,迫于生计,这里的田地才陆续卖掉。
我们都想看看这里的变化,相约旧地重游。到了那里才发现已是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呈现在眼前的,尽是西洋风格的现代城市风情画,浓墨重彩的油画,旧时景像,荡然无存。一切历史痕迹,都被埋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下。住在这里数十年的蒋冬小的老伴,今年86岁。她告诉我们,她的房屋就在当年花园塘中土墩的东端(今东环一路)。77岁的丁贵明先生说,今天的供电路,是过去的一条长塘被填没建成的。只有这里的老地名———花园塘,还刻在一些老人的记忆里,没有磨灭。若干年后,随着老一代人的离去,有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载体的老地名,也将被人们遗忘……
今日东环一路与供电路相交的十字路口,正是当年“漫塘春水”的中心花园,供电路又是建在原来的长塘上,我想不妨把供电路改作“漫塘路”或“花园塘路”,为后人留下一段历史。
作者:徐云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