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腊货,又叫咸货。冬至一过,西北风一到,各家各户就开始张罗腌制腊货,为过年做准备了。
缺吃少穿年代,几乎很少看到人家腌制腊货。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过了腊月二十四五,年前之时,生产队里才杀上两头猪,网上几条鱼,分到家,大人、小孩眼巴巴地恨不得一顿也能把它们消灭干净呢,哪还有什么去腌制?即使有这么一些人家能少量地腌制一些,过年时也是绝对不轻易舍得吃的。腊货多数是来年春天用来招待三朋四友、五桑六春的。
我在丹阳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年到头是难得沾上荤腥的。不过,班上有一位老红军的儿子,着实让我们这班穷人的孩子眼馋得掉口水。那位老红军不识字,安排个职位高的官他当不了。他说他是干伙头军的,于是,就被任命为县公安局的司务长了。老红军的独宝儿子,虽不聪明,长得也不帅,但命好,家里把他惯得跟贾宝玉似的。那年头,我们包伙吃饭,连饭带菜2角4分钱一天的伙食。供应的米发黄、发红又发霉,经常摊在地上晒,饭桌上也是那么几付老面孔菜,跟样板戏一样。同学们天天吃,吃得直倒胃。可是,说来也怪,胃口倒归倒,开饭时间还没有到,大家却又伸长着耳朵巴下课铃声响了。
只有那位老红军的儿子是与众不同的。打了吃饭铃,他照样慢条斯理地起立,斯文绉绉地下楼,从来看不到他的猴急样。他住在丹阳城里,离学校还有点远,每天在食堂带一餐午饭。早晨,他骑着自行车来上学。要知道,当年的自行车比现在的小轿车还金贵啊!在他的自行车车把上,一边挂一只黄帆布军用书包,一边挂一只放了锃光发亮大饭盒的网兜。饭盒里的米是在家淘好了的,一粒粒又白又亮。饭盒里还装着几片火柴盒大小的厚厚的咸肉。那些咸肉,白里还透着红,咸中飘着香,就好像生的还能吃,一口能咬出一嘴巴的油来。那时候我常常想:哪一天,我就可以过上这种日子呢?白米饭和咸肉片,成了我少年时代可念而不可及的梦。
时光荏苒,一晃,在丹阳读书的6年时间过去了,在乡下滚一身泥巴也好几年了,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年头,我除了一张高中文凭什么也没有。这也难怪,当年有人在我的未婚妻面前数落我的那样:要貌没貌,要才没才,要钱没钱,要房没房,你图个什么呢?是啊,当年我没有的,人家好像也没有。所谓的富家,似乎比穷家也好不了多少。
我的丈人是一位很要面子的人,他向来是以"小康"自居的。不过,这个"小康",主要也只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起来衣食无忧,即使关起门来喝粥,那种好当镜子用的粥,也不肯放下面子借粮:二是到了苹果上市,家里三天两头虽有几只苹果在人面前显摆显摆,一只苹果,至少也要切成十几片做三、四次吃的;三是在堂屋的梁下,一年总有大半年串着几串腊货。我与妻结婚初的几年,两只眼睛总是会被那几串腊货吸引住的。但真正到吃饭的时候,桌面上又很难看到那钵满碗溢的腊货。当时我纳闷了:梁下挂那么多腊货做什么呢?当祖宗牌位供的,还是当桃花坞、杨柳青贴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些谗人的腊货是要细水长流的,腊月里腌好晒干,一直要挂到来年的清明节、端午节呢!
时过境迁,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腊货,似乎已不那么招人宠爱了;梁下,似乎再也不怎么好挂那些腊货了。老口味改不掉的人,也只是略微腌制一些尝尝鲜了!
作者:黄生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