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近些年,一本《菜根谭》,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关注,有的把它赞为“引领中国入世出世的智慧秘籍,旷世奇书”,有的从中悟出“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最早却是日本企业界把它奉为圭臬,认真研究书中的每一条格言,用于商战。
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菜根谭》的作者,只知叫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他生活的年代以及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万历的中后期,这时的大明朝由于神宗皇帝朱翊钧治国无道,朝纲废弛,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正是这种残酷的现实,孕育了《菜根谭》。而人们对洪应明的身世却一概不知,连他究竟是哪里人都无定论,有的说他可能是金坛人,有的干脆只字不提。
我想,要了解洪应明的身世,首先要确定他的籍贯问题。如何查明他的籍贯,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洪氏家谱,查阅世系;二是挖掘历史资料,找到佐证;三是从书中字里行间,发现蛛丝马迹。前两种途径,有待进一步寻觅,目前可以做到的,只能先从书中入手。毛泽东也说过:嚼得菜根香者,百事可做。我因此而想到,不妨也从细嚼菜根做起。
《菜根谭》分上、下两卷,类似《论语》和语录,共有360条,文字以排比或对仗的短句组成,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辞义隽永,充满哲理。它把儒家的人与社会、道家的人与自然、佛家的人与自我的思想融于一体,具有朴素深刻的做人道理和洞察世事的哲学睿智,使人们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我细嚼菜根,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更令我惊喜的是,那字里行间不断溢出浓郁的乡土味,有许多我很熟悉的家乡谚语和俗语,倍感亲切。由于今日大力推广普通话,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动,金坛方言逐渐淡化或异化,想不到这书中竟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金坛方言。现略举数例,以窥一斑。
最初翻开书,有两句话跳入我眼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话现在已普及,但根源却出自《菜根谭》。早在我童年时,扁担大“一”字都不识的祖父母,就常用这两句告诫我,这是金坛当地流行的谚语。他们不会先读《菜根谭》,再说这样的话。而且这两句话也是旁人的口头禅,比较普遍,时逾七十多年,我记忆犹新。当然,这未必就能肯定此话为金坛“特产”,或许其他地方也可能有。但书中还有一些话,无疑是我们金坛“土生土长”的了。
例如“不可浓艳,不可枯寂”一条这样说:“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这段话里的“念头”、“浓”以及“待人”等,都是过去金坛人的口头语。有人对别人心中有什么想法不清楚,金坛话是这样说的:“弗(不)晓得他有着嗲呱(什么)念头。”对某人的思想不好有看法,又会说:“葛格宁(这个人)一肚皮坏念头。”或“呒不(没有)好念头。”有人想法不妥,别人相劝,便这样说:“弗要有葛格念头。”“浓”字也是一种口头语,嫌别人说话太多、太啰嗦,听了令人厌烦,会这样说:“葛格宁讲话太浓。”对那些与亲友相处比较冷淡的人,金坛话是这样说的:“待宁(人)不热情”或“待宁刻薄。”
“居安思危,天亦无用”一条说:“天之机械不测,抑而伸,伸而仰,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意思是说,天下事难以预测,飞黄腾达,穷途潦倒,都可以说是对人的磨炼。有德的人,困难时能默默忍受,得意时能居安思危,那么,老天爷也无法作弄他。其中“播弄”两字,又是金坛方言。有人喜欢在朋友或邻里间,说长道短,生出是非,用金坛话说:“葛格宁就是欢喜播弄是非。”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一条说:“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这一条里的“落空”和“受用”,又都是金坛人常说的话语。如有人想做一件事情,未能达到目的,往往会说:“葛事情落空了。”至于“受用”,人们也常说,金坛人吃到肚里的东西觉得不舒服即说不“受用”。或是在社会上得罪了一个惹不起的人,今后会有许多麻烦,人们又会这样说:“惹了葛格宁,将来够他受用。”又如,“明世相本体,负天下重任”一条中说:“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这是说,一个人能看透世态人情,认清真理,方可负得起重任,不为名利所累。这条里的“看得破”,可说是金坛人极普遍的口头语,对那些不计较得失,潇洒过日子的人,常说他“看得破”,而有人守着财富,吝啬成性,便说是“看勿破”。
“美味快意,享用五分”一条说:“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伤德之媒,五分便无悔。”这是说,美味可口的食物,都是伤人身体的毒药,品尝五分才安全;过于得意的事情,都是诱人坠落的媒介,只享用五分才无祸。这段话是告诫人们,吃东西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千万不要放纵自己,都需适可而止,超过界限,便走向反面。其“爽口”一词,也是金坛方言中的口头语。记得小时候,夏天很热,祖母总说:“吃大麦粥爽口。”因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喝上一碗大麦粥,自然是最惬意了,故称爽口。
总之,书中这些十分熟悉的金坛方言,有的不止出现一两次,最多的达十余次。其他还有一些基本上也是金坛方言中的常用语,如“屋漏”、“忌毁(讳)”、“歇处”、“被窝”(金坛方言中的“被”读成“皮”)“花子”(金坛人称乞丐为“花子”或“叫花子”,“叫”读“告”,“子”读“只”),这些就不一一多说了。
以上充分说明,“菜根”是深深扎根在金坛这片土地上,根深叶茂,一枝一叶都散发着乡土的芬芳。唐代诗人贺知章说得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人生数十年,不管走到哪里,乡音终究难改。《菜根谭》里的金坛方言,信手拈来,揉入文字,化成珠玑,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金坛方言,原汁原味的保留在书中,为我们了解洪应明的藉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洪应明不仅是金坛人,而且很有可能就生长在县城里,因为书中的方言,大多是过去金坛城里人的口头语。我从小在县城里长大,这些方言也是我小时候常说的。
洪应明的生平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今草成拙文,抛砖引玉,希望找到更多的宝贵资料,不要把遗憾留给后人。
作者:徐云子 新闻来源:金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