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1955年,蔡宝华。
今日 金坛,城区高楼林立、街道洁净宽阔,交通便捷,城市和农村气象一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迅猛,作为一个在金坛从事了40多年教育工作的退休教师,为金坛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1954年夏天,我和同学殷绍庭坐了一天的轮船从常州到金坛,到金坛文教局报到后,又搭小农船于深夜到达直溪初中,开始了在金坛的从教历程。此后我又在金坛的小学、高中、 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工作过,亲身经历了金坛教育发展的变迁。
当时的金坛县城,多数房屋是旧式小平房,街道是狭小的砖、石路面,丹金漕河穿城而过,县城四周还有多处古城墙遗迹。到了晚上,仅有北门大街和司马坊等地较大一点的商铺能用上北门油米厂发的电,大多数商店和小摊是汽灯或小马灯照明。农村除了几个大集镇、大村庄有瓦房,大多数地方还是小农舍和低矮的草房。交通也极为不便,主要靠班船和轮船运输,从直溪回家我要坐上一天的轮船。如果乘 汽车的话,得先步行25里路到金坛城,想坐当天的汽车回家,还得看运气。
直溪初中成立于1952年,1954年暑假后增加到了8个班级,初一2个班,初二、初三各3个班。教室和办公室是新建的四幢青砖瓦平房,师生的宿舍和食堂只能用破旧的巫家庙、校门前大河对面的大王庙和直溪青油坊的旧房子。学生晚自习和教师办公都用汽灯照明,火油供应不上时还得点蜡烛和小油灯。学校图书和实验器材极少,任课教师还有从小学调上来的,初师、中师、高中学历的居多。
当时的办学条件虽差,但学生都很用功,老师的教学也很认真,经常熬夜备课或批改作业。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隔周就要步行到金坛县中备课,校领导还要求我们提前把教案送教导处审批。由于教师敬业,学生乐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有不少人考取了中专和县中,大多成了有用之材。
195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好转,教育有了极大发展,初中教育从直溪、水北、二中发展到几乎各乡都有了。1958年开始,直溪、水北和二中都办起了高中部,条件虽差,但我们的积极性很高,每天都和学生一起上早自习,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理论、文化业务学习,一天不缺。领导对教师既严格又关心,从各方面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条件,大家一心想的是办好人民的教育事业。当地政府也很关心教育情况,在燃油紧张、粮油供应较少的情况下,政府都能优先考虑供应学校。1961年,直溪中学迎来了第一届90多名高中毕业生,除了保送进高级职校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之外,考取大学的有30多名。当时的金坛县中成绩则更为突出,在省内外都名列前茅。
“文革”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风气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教育战线成了“重灾区”。“造反有理”、“读书无用”等口号笼罩着校园,很多学校领导、教师被批斗,有良知的教师敢怒却不敢言,“文革”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直到“四人帮”粉碎之后,党中央为教育正了名,也为教育工作者正了名,教育才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
2006年,蔡宝华。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我们这些曾被打成“臭老九”的教师深感民族要振兴,要靠 人才,而培养人才,则要靠教育。于是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扩大办学,动员组织学生参加高考,应届学生们和“老三届”学生踊跃报名复习迎考,校园内书声朗朗,热气腾腾,学生爆满,曾出现过100多人挤在一间教室上课的情况,一个8间屋的小礼堂住进上百名学生,甚至要借用农舍做宿舍。那时候的教师上课不计报酬、不图名利,为的是要把文革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为国家多培育人才。
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几年,仅直溪中学就有上千人进入了高校和中专。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教授、博士、优秀教师、国家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1989年春,我从直溪中学调入“走读中专”,从普教到职教是我自愿的选择,因为我认为教育应有两条腿,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我所知,金坛的职业教育早就存在了。1958年金坛就创办了多所农业中学,如直溪农中,中塘农中等一批半耕半读的学校,金坛还办过农大,这些职业教育学校中有几所还受过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和国家农林部的表彰,后来的建昌职业中学还荣获省重点职业高中的称号,成为1980年代后期金坛职业教育的排头兵。1970年代后,开办了电大管理站,电大开创了金坛高等职业教育之路。1980年代后期,各农村中学和金坛二中增设了为农村和企业服务的课程及职业班,这些也都是职教的雏形。当时直溪中学为农村农业服务的一些措施还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
金坛的职业教育起步是早的,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一些挫折。1990年,在常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点———“走读中专”的基础上,我们报请金坛县政府和常州市政府批准,建立了金坛职业高级中学,征用土地,扩大校园,有更多的学生进入了职校的大门。为了解决师资 问题,便选送有基础的教师去常州培训专业技能,到工厂聘请技术工人来校当师傅。当时,招收的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便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他们学有所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财会、电工、机械等几项专业技能训练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双证”(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适应了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的要求,金坛职业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993年,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原电大、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合并,统一领导,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办学规模,以适应职教发展的形势要求,建立了 金坛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引进了电大本科班。
今天,座落在开发区的金坛市职教中心包含了原职教中心、建昌职高及金坛市技工学校,省电大金坛学院留在了原地成为中心的分部。金坛市职教中心已建成省级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单位,省级和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形成了以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其应用、服装 设计与工艺等为主干专业的专业群和专业链,建有“省级实训基地”和三个省级示范专业,拥有各类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学校还和企业合作开设了七个校内创业基地。
目前,职业教育正在为金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1977年,参加县文教卫生先进个人代表大会。
1957年,师生合影。
作者:蔡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