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金坛论坛会员,与千万金坛网友开启缘分旅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现在注册
x
金坛,镶嵌在美丽富庶江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长江三角洲开放城市之一,东近上海,西偎南京。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产丰富。54万金坛人民将这片975平方公里的土地,装点得分外妖娆。
“峰从云间出,烟自幽谷起”——中国道教圣地茅山,林荫覆盖,云蒸霞蔚,道家的三宫五院和洞、泉、池等自然景观,令人顿生“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瑶峰十二层”之感。“凉月如钩挂水湾,江南风物镜中看”的洮湖以及众多河流、芦荡组成的密集水网,使人领略“鱼米之乡”的无穷韵味和意境。
数千年的文明史,使这钟灵毓秀的土地,人才辈出,灿若群星。自三国至清末,金坛有影响的诗人、学者、著述家、政治家有百人以上,其中佼佼者有戴叔伦、储光羲、王肯堂、段玉裁、冯煦等,现代数学巨匠华罗庚更是金坛人民的骄傲。如今,金坛科技教育事业发达,每年有上千名学子走进高等学府,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勃发出无尽的才华。
这里传统的高效农业迈上了新、特、优的台阶,工业经济具有较强的优势,对外开放环境优越,设施配套。迅速发展的经济使金坛跨入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的行列,近年来又相继跨入了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卫生城市的行列。金坛城区环境优美舒适,周围十多个现代小城镇如众星拱月,浓郁的现代气息与古老的传统以及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如诗如画的金坛,依傍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邻近南京禄口机场和常州机场,丹金漕河连接长江和太湖,较高等级的公路网遍及城乡,架起了金坛走向世界的桥梁。今日的金坛,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日趋活跃,生活丰富多彩,一派盎然生机。这是一片投资开发的热土,这是有识之士投资创业施展才华的江东福地。
金坛市地处江苏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径119°17′45″~119°44′59″,为宁(南京)、沪(上海)、杭(杭州)三角地带之中枢。常州至溧水公路东西贯串,镇江至广德公路南北穿越。境内水陆交通方便,东与武进市相边;西界茅山,与句容市接壤;南濒洮湖,与溧阳、宜兴市依水相望;北与丹阳市、丹徒县毗邻。全市总面积975.4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81.2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4.22平方公里。
金坛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先后跨入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百家明星县市;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中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行列,农村生产已初步形成了45万亩优质水稻、10万亩优质河蟹、5万亩青虾、3.2万亩茶叶、3万亩蔬菜、1.5万蚕桑、1.2万亩花木、500万平方米食用菌、60万头苗猪、100万只肉鸭等十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通过大力实施龙头带动策略,形成了晨风集团、丫丫集团、江南制粉有限公司苏南面粉有限公司等十多个龙头企业。贸、工、农一体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已初步形成机械、冶金、电子、建材、化工、医药、丝织,丝绸、服装食品等二十个行业,2000余种产品的工业体系,外贸企业已达26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达二百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贸往来。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从业人员2.4万多人,建筑业一枝独秀,1998年从业人员5.5万人,完成施工产值30亿元,实现增加值6.8亿元。
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华罗庚家乡科技成果交易会,华罗庚中学培养出了1000多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优越的区域条件,发达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完备的城市功能,构成了金坛优越的投资环境,美丽的金坛、开发的金坛期待着国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共同创造她美好的未来。
金坛县 - 名胜古迹
金坛建县虽只有1400多年,但境内早有人类生活。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西岗三星村遗址,后经南京博物院和金坛市文管会6次联合发掘,探明这一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至6500年。三星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4000多件,其中有国内同期文物中最大的玉玦,有目前国内所见时代最早、最完整的钺,考古成果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区域的空白。
金坛博物馆馆藏文物之丰,还得益于当代金坛籍银行家和文物收藏家张律均。他平生酷爱文物,每见精品,不惜重金收购。1987年,张律均身患重病之际,毅然把自己精心收藏了半个多世纪的136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家乡金坛。经国家和省文物专家鉴定,其中明宣德款青花岁寒三友盘、明正德款青花波斯文盘、清界画大师袁耀的《扬州东园图》等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22件为国家二级文物,其余为三级文物,这批文物现在市值超过1亿元。
由东南大学教授潘谷溪设计的金坛博物馆,地处金坛城南风景区,与段玉裁纪念馆和已开工新建的华罗庚纪念馆三位一体。博物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凝重,分上下两层,设6个展厅,除介绍璀璨三星村文化和张律均捐赠文物展的“远古之光”和“心香永驻”两个展厅外,还有总体介绍金坛悠久历史文化的“序厅”,馆藏精美文物、书法绘画展的“巧夺天工”、“瀚墨流芳”两个展厅,并留有来坛交流的“异域精品”展厅,首次展出的是湘南木雕。
据了解,金坛博物馆馆藏文物跨越年度大,按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4个阶段布展。本次展出的千件(组)大多首次在金坛亮相,其中有明代永乐、宣德及清代的青花精品瓷器,唐代越窑、明代漳州窑、德化窑的上品瓷器;有清代人物画大师雷起龙的《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像》,明代书法大家莫是龙、董其昌的行书长卷以及近代张大千的山水四条屏等名家真迹;有金坛历代出土的文物精品。
金坛博物馆投入超过1000万元,建馆跨度3年,馆藏文物10000余件,建设规模和藏品质量在全省县级市中均属一流。金坛博物馆的建成,充分体现了金坛市委、市政府对文博事业的关心和重视,为追思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要利用馆藏文物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培育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金坛风貌的重要窗口。 金坛县 - 当代建设
芭堤雅国际大酒店:在金坛市中心—华城中路建成一个总面积为16100平方米具有泰国风貌、风情的芭堤雅国际大酒店,主建筑已完成,是纯泰式的金碧辉煌大酒店,按照准五星级标准装璜,2005年底准备投入使用,其配套设施有芭堤雅夜总会、芭堤雅桑拿休闲浴场、芭堤雅商场。将可作为奥金公司展示其鳄鱼文化、产品的平台,又可作为政府招商引资的基地,还可为南北各地游客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 金坛县 - 金坛文化
金坛是我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隋唐时期,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世代沿袭,在金坛地区形成了刻纸传统。
近年来,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金坛文化局先后多次举办美术培训班,并组建了以刻纸为主业的金坛工艺美术社,使古老的金坛刻纸获得了新生。金坛刻纸以蕴涵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而显其艺术至力。她主题突出,题材广泛,格调清新,线条细腻流畅,刻工精致细巧,造型生动活泼,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青睐和赞美。其中《百福骄臻图》长达4.2米,可谓世界刻纸作品篇幅之首。
金坛刻纸可分为两大流派。以朱晓坤为代表的传统刻纸,风格古朴典雅,花样奇巧繁多,代表作品《群仙祝寿》人物众多,为世所罕见。以周蕴华、杨兆群等为代表的现代刻纸,融人绘画、装饰技艺,风格清新隽永,代表作《万马奔腾》、《东方歌舞》等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金坛刻纸先后在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徐州、北京等地展出,得到国内外专家、观众的好评与肯定。中央电视台曾制作专题片《江南一枝花》向全国播映,为金坛刻纸作了热情洋溢的介绍和宣传。
金坛刻纸现已走出国门,远销五大洲。《普天同庆》、《万马奔腾》等21件刻纸作品先后展出于挪威、芬兰、美、日、法等国。《国际周报》经常把金坛刻纸作为礼品馈赠国外读者。
河蟹,学名中华绒蟹,又名螃蟹、毛蟹、大闸蟹等,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近年来,为把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金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水产业特别是河蟹养殖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确立了“围绕市场创特色、抓住特色上规模、规模经营占市场、以质取胜增效益”的河蟹养殖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长荡湖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的“长荡湖牌”河蟹(又名玉爪蟹)以其青背白肚、黄毛金钩、色泽鲜艳、体形硕大(平均规格在175克左右/只)、品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色享誉省内外、走俏东南亚国际市场。商品蟹质量完全符合GB18406.4一2001和农业部NY5064一2001标准规定的安全卫生指标。“长荡湖牌”河蟹早在明朝就享誉盛名,据《金坛县志》记载:“长荡湖特产有玉爪蟹、银鱼等”、“玉爪蟹味鲜异常、出涑渎浦过簖亦肥美”,如今“长荡湖牌”河蟹已成为金坛市发展高效农业的标志性农产品。2003年,通过了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的认定,长荡湖中华绒蟹蟹养殖基地也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确认为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003年5月“长荡湖牌”河蟹又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认证,获得首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金坛市河蟹养殖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得益于不断创新养殖技术,得益于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应用。该市曾先后实施了以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为内容的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常州市科技攻关等试验示范项目,并成为江苏省河蟹健康养殖示范区和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3年被农业部列为长江中下游优势出口河蟹养殖区。金坛市创立的“小群体、大个体、生态型”的河蟹健康养殖模式,被有关领导和专家称为“金坛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5000多人次的参观,同时,全市有1000多名养殖能手带着技术和资金到市外、省外开发河蟹养殖面积达20万亩。全市先后投巨资在长荡湖周边建成二个河蟹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扶持建立了一支2000多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在国内大中城市,甚至到香港开设了直销窗口,实行了河蟹产销衔接。目前,金坛市已初步构筑起了河蟹养殖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长荡湖牌河蟹在国内市场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所属大中城市及江苏南京和苏锡常等地区,年销量在4000吨以上;在国际市场主要销往香港、日本、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年销售在300吨以上。
附:长荡湖螃蟹形态特征:
蟹体可分为头胸部、腹部和步足三部分。
头胸部由头胸甲和腹甲构成:头胸甲为覆盖在头胸部背面的一层坚硬的背甲,一般呈青色或墨绿色,表面起伏不平,分成许多区域,与内部器官位置一致;前缘平直,有四个额齿,中间凹缺较大,呈“U”型,左右前侧缘各有4个侧齿。背甲后侧缘斜向内侧,后缘与腹部交界,比较平直。头胸部的下盖为腹甲呈灰白色,腹甲中央纵向有一凹陷的腹甲沟,周围密生绒毛。
腹部为一扁平的片状物,反折紧贴于头胸部腹面。雌蟹腹部呈圆形,雄蟹为三角形,俗称团脐和尖脐,为区别雄蟹和雌蟹最显著标志之一。步足为胸部强大的附肢,共有五对,第一对呈钳状,称螯足,掌节密生绒毛。 金坛县 - 金坛名人
金坛县
【钱骥】“两弹一星”的功臣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它填补了中国航天工业史的空白,举世震惊,全民欢腾。这其中,就有一位金坛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航天专家钱骥。
钱骥,1917年出生于金坛西旸西下杖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祖辈务农,父亲是石马镇上的一位小职员,6姊妹中他是老大,下有4个弟弟,1个妹妹,一家人过着不算宽裕的生活。钱骥的中学时代,就读于金坛县中学(即今华罗庚中学),他刻苦学习,成绩一向优秀。初中毕业以后,因家境贫寒,无力续读高中,总算在无锡师范学完了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37年,日寇侵占金坛,钱骥孤身一人逃难于四川,经多方联系考入中央大学理化系,六年后大学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当了4年助教,后调入中央气象研究所工作。1948年正当钱骥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国民党撤离大陆迁往台湾,他跟国际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先生,毅然拒绝国民党政府迁台要求,决心留在大陆迎接解放,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解放后,钱骥同志热爱祖国,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于1952年加入共产党。
1954年他随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往北京,并出任该所办公室主任。当美国、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以后,他在众多科学家中穿针引线,促使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卫星列为空间技术开发的第一项重点研究课题,成立了卫星探测仪器及空间物理研究的“581"组。钱骥同志被任命研究室副主任兼第一研究室主任,协助赵九章等科学家工作。
1958年10月,钱骥同志随中科院组织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回国后,他把重点放在人造卫星应用基础研究上,研制出探空火箭头部测试仪器和跟踪定位数据处理设备,取得了可喜成果。1964年,他主动协助赵九章先生写出书面文字报告党中央,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列入国家计划,得到聂荣臻副总理的重视。
1965年9月,中科院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钱骥同志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他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攻克了许多难关,终于在1970年的4月24日,使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党中央在中南海召开会议,钱骥同志被特邀列席,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4年他被任命为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任。在研制“实践二号”卫星时,他大胆提出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建议,这对广播通信为国民经济服务是个新举措。1979年,钱骥同志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负责空间技术预先研究工作,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由此获得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
1983年8月28日,钱骥同志不幸病逝,享年66岁,一生中著有《测震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译著)、《国际通信卫星四号》、《宇宙航行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 金坛县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金坛县城大桥东头,父母为取“进箩避邪,同庚百岁”的吉兆,取名罗庚。华罗庚6岁入南门仁劬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少年时的华罗庚,贪玩好奇,作业潦草,有些功课常常不及格。读初二时,数学教师王维克批阅作业时,在华罗庚作业中涂涂改改的地方,敏锐的发现了他解题中不同寻常的思路。从此,王维克不断地鼓励华罗庚,使用权得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对数学的爱好与日俱增。而数学教师对他的“不正规”解题很反感,甚至当众指责他。华罗庚支用他敏捷正确的演算,折服了教师和同学。然而贫穷残酷地把这位数学天才拉出了校门。他只得回到家里帮助父亲料理小杂货铺。
失学的华罗庚,仍然沉迷于那些无穷变幻而又变幻无穷的数字和符号之中。常常对进门的顾客答非所问,父亲大发脾气也不管用,街坊邻居都喊他“罗呆子”。这时,县立初中的校长王维克看到华罗庚对数学如此痴迷,就让他在学校当一名庶务员。白天在学校里忙里忙外,夜晚,清理完小店帐目后,又一头钻进数学王国之中。春去秋来,坚持不懈,书越读越广,题越解越多,掌握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清晰而乘法的思维方法——直接法。
然而,上天好像有意要考验这位学子。19岁的华罗庚得了可怕的伤寒,卧床半年多,命虽然保住了,但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成了僵硬的直角,落下了终身残疾。当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在上海科学杂志(1930)第15卷第2期上,读到《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这篇惊世之文后,多方打听得知华罗庚是金坛县立初中的一名庶务员,只有初中毕业学历,非常惊叹,立即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去工作。
1931年秋,华罗庚蹒跚北上,迈开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他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图书馆当上了一名大学毕业生才能获得的职务——助理员,整理资料、打印文稿、绘制图表,又旁听和进修数学课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学完了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英语的阅读和写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一次他向国外投寄3篇论文,被全部录用了,开创了清华在国外发稿录用率的新纪录。1933年科,华罗庚当上了讲究资格、规矩甚严的清华大学数学系正式助教。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两年中,他没有去读博士学位,而是尽可能多地集各家之长,尤其在数论和分析两方面下苦功夫,出色地解决了华林问题、塔内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等难题。在英、美、德、日、印等国权威刊物上发表近20篇学术论文。1938年夏,华罗庚听到祖国全面抗战已经开始的消息,毅然飘洋过海,回到抗战大后方昆明。28岁的华罗庚受聘担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并在环境异常艰苦的岁月中,接连在国内外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经典巨著《堆垒素数论》获得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