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园林以江南为多,到明清两代更为辉煌。
金坛古老的文字里,还留存着一份金坛私家园林的档案,浏览其中仍可感受到当年那种精美和幽邃。
以年代远近来分,宋代刘宰的“漫塘”,可谓最古老、最享盛名的一个,这个私家园林曾列为金沙八景之一。刘宰,南宋进士,官江宁尉,泰兴令。做了多年的官,回到诞生他的老宅,造了一个园子,一住就是三十年。他这座园子建筑如何,倒是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刘宰造园,崇尚自然,不刻意雕琢,连园名“漫塘”也是随意取来。光绪版金坛县志记载:“在县东北百五十步,近大溪之堤,刘文清公宰初诞时塘水忽漫,故名。”刘宰就是在这“东沿柳巷,北届疏畦,小沟环其南,通川漫其西,靡种靡艺,不耨不治,葭芦出而映带成行”的地方筑屋造庐,自然成趣。刘宰有了这座园子,还专门写了一篇《漫塘赋》并序,文中说:“心中无声乐美色之欲,而仅仅是一只池塘,历年已屡,而是塘也。”意思是说:我的住处,没过多欲望,简单得很,一只池塘。刘宰此人也许做了官,藏而不露,一只池塘就会评上八景之一,岂不叫人难以信服。二是刘宰的园子文化气息特别浓,名气也特别大。为漫塘写诗引文的人不知其数,许多诗句都被邑人读得滚瓜烂熟。那时,许多人想仿造他园子的格局,向他索要漫塘风景图,一个叫张瑞衡的老人还特地上门,刘宰对他说:这里的景致也没特别之处,小桥斜径,矮屋疏篱罢了。
宋代文人的建筑理念认为,园林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也不是以奢华而取胜,而是屋主人的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体现。金坛这座高雅文化精品,宋代的私家园林“漫塘”,风流了好一阵子,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便“淤塞成田”。徐云子老先生曾经撰文说,漫塘遗址就在今日东门供电路一带。这条路,我去过,一排排居民住宅楼房,根本闻不到一点点“漫塘春水”的气息了。
明崇祯年间,金坛还有一处私家园林,园主是一个进士,叫周镳。他在南京做户部主事期间,造下了这个园子,取名“鹿迹”,从字面看,“鹿迹”似乎将周镳自己的名字寓其在内。这个园子也有一些规模,光绪版县志这样记载:“在县北六里,周镳讲学处,周环竹可爱,内有池亭回廊曲槛,屋数百楹,一时文人学士俱至,其地今荒废殆半,而庭宇尚存。”
历史上说,周镳当年曾参与驱阮政治
活动,与阮大铖结怨甚深,后来马士英执政,阮大铖得势,周镳被诬下狱,勒令自缢而死。这座“鹿迹”园林,也因主人厄运,到光绪年间“荒废殆半”,再后来便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天提及此园,尚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张明弼与周镳是同时代的崇祯进士,他在西门外方边村造一别业,取名“墙东园”,清军攻入南京时,名妓黄媛介曾避居于此。这座院子详细情况县志上文字不多,不过,张明弼名声不小,风流倜傥。他的
散文《避风岩记》、艳史《冒姬董小苑传》红极一时,至于他的“墙东园”是如何的高雅,不用多费笔墨便可想而知了。
明代金坛做官的人比宋代多,文化人也多,造园筑屋的也多。如果看这些园林的规模和气派,明代金坛首富于玉德,他在县南八里西瑶村的“云林园”可谓金坛历代私家园林最豪华的一个。于玉德官建宁府通判,通判是分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判的官员,这种差使,油水自然很多。于玉德耗巨资造此园,县志记载:“有古建筑一百二十间,内有三十八景,佛光阁,墨光亭,泉池山石,巧嵌玲珑,一邑名贤往往流连觥咏其地,今亭台非,古林树依然,远眺西山,尚有夕阳佳景。”张明弼的《云林泛舟赋》中写道:“柳藏舟而不见,棹隔水而来迟。红桥宛宛而系带,紫阁翼翼而卧虬。”读完这些文字,于通判家的“云林”是怎样的规模和气派,便一目了然。
我不记得苏州沧浪亭、退思园有多少景,占地多少。它们也只是挤在城市的一隅,哪有云林这样的天宽地阔。放眼四周,近有龙山古塔,远眺西山夕阳,朝朝暮暮,无噪音,无污染,天造自然,更何况主人又是个文化人,这里更有一番“亭台楼阁蔽松棂,此处何人不读经”的
人文景观。
这个明代的“云林”,它与宋朝“漫塘”两者不可同比,毕竟间隔了两个朝代。时间决定了它们的构筑理念。南宋以前,文人固守,南迁以后,人好排场,讲享乐,尤其富商巨贾,文
人才子聚
集江南,不惜成本建造私家园林已是一种
时尚,这种状况,以苏州最具代表。
明代万历进士于孔兼,九江府推官,掌理刑名,赞计典,他投牒回乡,就是打了退职报告回到金坛,“在望华门外,筑一园,堂曰志矩,亭曰八卦亭。”他这座园子的规模大小不去多说,倒是于孔兼在这里与无锡东林党头目顾宪成等,聚集社会精英,广收门徒,在“八卦亭”讲学,议论国家大事,“八卦亭”的影响很大,震动了明朝的政坛。
另一文人邓伯羔,有官不肯做,到天荒湖筑园隐居,泉边铸铜马,曰“铜马泉”,造一亭,曰“钓雪亭”。他对自己新造的园子十分满意,写诗《天荒湖新筑》一首“千顷波涛万卷书,主人今觉世情踈”,说我这里的湖水和书卷,世上都少有。邓伯羔也不是自夸,过去茅山脚下的天荒湖,湖光山色,风景真是优美的无法说出。明代
文学家、画家、戏剧家、诗人王士贞、徐青藤、汤显祖、屠隆一个个都曾慕名而来。铜马湖高朋满座,不是兰亭,胜似兰亭。汤显祖一篇《铜马湖赋》成了传世之作,给金坛山水增色不少。
五叶东北隅有一孝廉,孝廉是明清时对举人的一种称谓,姓冯名元博,他的花园“三面环水,极林泉之胜,园有一亭,取名厉志亭”。《园冶注释》一书中记载,明末的造
园艺术家张涟曾为金坛虞大复造过一个豫园,享誉一时,声名估计不下于现在的上海豫园,可惜早没了踪迹。
明代这些大小园林,一个个都是灿烂明珠,其内匾额、楹联、雕刻、装饰等艺术精品,捆簇在江南胜地。可惜屡遭兵燹动乱,比如偌大一个云林,便毁于咸丰十年一场大火,我们没法看到当年园主人的园林环境,甚至遗址的一砖一石,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幸喜清代两个园子,能够留存至今,一个是“雅约园”,一个是“愚池别业”。今天都成了市民们常去的城中公园。
“愚池别业”是花街吴炳照的私人花园,这个秀才当年屡试不中投河自尽,被渔翁所救。后来谋得功名,任湖北新野县令,便在当初落魄处置下产业,筑了“愚池别业”。光绪十一年,他儿子将此改名为“吴季子祠”,后废。解放后这里改建为愚池公园。
“雅约园”是光绪三十二年派往日本当留学生的于竹坡所创建,当年规模很小,仅是池塘、假山、茅亭、小桥、花木而已。民国十七年更名为“中山公园”,后来改为“华罗庚公园”,园内一些古树都是当年于竹坡亲手所植。如今,“华罗庚公园”正在改建为一个开放式的大众
休闲公园。
今天,我们在泛黄的故纸堆里寻寻觅觅,是思古之幽情、是因为仅仅一只池塘,还是“远眺西山,尚有夕阳佳景”,这真是说不出、没来由的一种感情。仿佛有一种感召,金坛的祖先们,尽管去远了,但字里行间,他们一株古柏,一截颓墙,超越时空,盼等着我们。要让子孙们行走其内,徜徉其间,享受着这种明清风情和江南高雅。